对于很多子女来说,妈妈的“特技”不仅仅是一门技能那么简单,还伴随着他们温馨的家庭回忆,学习和传承妈妈的技能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黄卉家在百色那坡县,在她的衣柜里,珍藏着一套黑衣壮服饰。这套衣服是年过七旬的妈妈一针一线为她缝制的。在黄卉小时候,村里不管是大人和小孩,都会穿家做的壮族服装。做衣服用的布料,从织布再到扎染等过程,全靠村里妇女的一双巧手完成。
▲黄卉的妈妈在缝制民族服饰。受访者供图
黄卉依稀记得,当时妈妈白天需要忙农活,只有到晚上才有时间缝制衣服。一年下来,会给她们三姐弟每人缝制一到两套衣服。黄卉说,每当穿上新衣服,她就感觉格外自豪和开心。长大后,黄卉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再穿黑衣壮服饰,但妈妈担心自己不在以后,子女们再也穿不上自己亲手做的服饰,于是利用闲暇时光,给孩子们每人又缝制了一套衣服。
黄卉则十分遗憾没能传承妈妈做黑衣壮服饰的手艺。黄卉说,妈妈在灯光下拈针缝衣的身影是她童年的温馨回忆,她也希望自己能继承这门手艺,让自己的孩子也有机会穿上民族服饰。但是她早年外出求学,没有太多陪伴妈妈的时间,加上黑衣壮服饰的制作又十分考究,所以她没有学会。如今妈妈年纪大了,她自己也比较忙碌,没时间学,这或许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了。
这十多年来,张女士远在桂林的妈妈,每年10月份都会准时来看望在南宁生活的她。之所以挑这个时间点,是因为妈妈特地赶在南宁入冬之前,来为女儿钉被子。
钉被子就是用长针把冬天盖的棉被和被里、被面等缝在一起,被子被固定在中间,四条边用棉线缝上,这样被子和被套就完美地贴合在了一起,冬天盖起来特别温暖舒服。
张女士说,她从小睡惯了妈妈钉好的被子,来南宁之后盖不惯普通的被子,睡得不香,特别怀念妈妈钉的被子。张女士则准备学习妈妈钉被子的手艺。张女士说,妈妈钉被子的手艺是跟外婆学的,现在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了,如果她能学会这门手艺,就能让妈妈轻松一些。
作者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李艺 黄占玲
编辑丨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