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弘扬五四精神 创新志愿服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一群奉献者、爱心善举者聚在中国青年报社,倾听优秀志愿者的故事,分享创新志愿服务的体会。
自3月5日起,南国早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中国青年报及全国30家主流媒体,开展了一项关爱志愿者行动,面向全国寻找优秀青年志愿者。经过征集,活动收到志愿者案例数千个,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推荐环节,最终30人成为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每位获得1万元奖金。南国早报推荐的巴马春雨公益协会会长韦璐入选30人名单。
这次研讨会,是对这一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如何创新志愿服务的一次研讨。
激励志愿者,让志愿精神无处不在
研讨会上,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董时说:“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各主体对志愿者群体的理解、支持和关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体现。现代公益活动日趋专业化、组织化、团队化,更需要做好配套的志愿者激励工作,建立起长效的志愿者荣誉体系。”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体系注册志愿者数量达到1.1亿人,加上大量未注册短期从事志愿服务的人群,全民志愿的风气已经形成。
2013年,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成立并发起首届“志愿者关爱行动”。6年来,累计投入公益金250多万元,共给8000多名志愿者送去了新春祝福和新春礼包,并带动数百万名网友向身边志愿者点赞、致敬。
作为此次活动发起方之一的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在项目成立之初的2013年便开始关注这一群体,并于2014年发起“志愿者关爱行动”,今年的“正能量志愿者”评选,就是该项活动的升级。
“一些常年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对家庭、家人难免有所亏欠,我们想做的,就是尽可能向他们表达一份关爱和尊重。”谈及活动初衷,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开放平台总监王崇和说,我们希望这份敬意能够给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一直坚持倡导一种理念,就是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志愿服务的精神贯穿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王崇和说,天天正能量项目奖励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本职工作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帮助他人的普通人。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多了,志愿者精神也就无处不在了,我们的社会也就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有热情更要有制度保障
青年是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这次推选出来的30名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80后、90后各占四成,还出现了00后的身影。其中,9年为万名吉林留守儿童筑梦的兰廷双、组建支教团队为3000余名山区小学生授课6万小时的张晓晖、 10年走访近5000多户困境家庭的徐美儿等青年志愿者的事迹感人至深,让人动容。
在研讨会现场,正能量志愿者代表孙冰、符双喜、郝世杰分享了各自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故事和心得。
孙冰是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的负责人,从结对关爱空巢老人到全面关爱新上海人群,用社会化服务理念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融入社区。十余年来,孙冰为上海社区志愿服务的繁荣贡献了力量,他说:“用心去温暖身边的世界,世界便终将温暖人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符双喜志愿时已经超过1000小时。他的公益梦是希望毕业后能到西部基层做名支教志愿者。
而战胜病魔的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生郝世杰,投身为肿瘤患者提供志愿服务的行动中。他正奔忙于白血病的公益纪录片拍摄中,他说:“如果说,学术治愈的是肉体上的病痛,那么,公益抚平的就是心灵上的创伤。”
编辑丨刘冬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