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常乐镇是南流江哺育之地,北海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551户2112人,现已实现脱贫370户1518人,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5个。合浦常乐镇被评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常乐镇低坡村委的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南国早报记者彭庆摄
今年5月,常乐镇被自治区评为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常乐镇平洋村党支部书记陈治海获得“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一连串殊荣背后,是当地通过引入扶贫车间、打造特色扶贫产业等措施,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脱贫之路。
建扶贫车间,村民家门口就业
7月中旬,在常乐镇低坡村,一座约700平方米的平房表面并不起眼,里面却是热火朝天。这里是低坡村鑫金辉电子厂有限公司扶贫车间。
今年2月,合浦县委组织部驻低坡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叶明锋在走村串户中了解到,不少村民“农忙时饭都没空吃,而农闲时则无事可干”,尤其是村中的留守老人、妇女以及劳动能力低下的贫困户,时常赋闲在家。
“低坡村处于三岔口,地理位置有优势,道路交通也方便,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就业者,还能解决低坡村老弱病残贫的就业问题。”叶明锋决定将扶贫车间引入低坡村。经上级部门与鑫金辉电子厂有限公司沟通,车间于今年3月落成开业。
叶明锋介绍,车间主要生产手机数据线,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地。因工作简单,形式灵活,可随到随做,车间现已解决了8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谋品牌产业,助村民创收增收
“常乐镇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乡镇,种养始终是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常乐镇党委书记钟焱辉认为,尽管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多样,但要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在农业种植养殖上创收、增收。
结合当地实情,常乐镇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确定了精、短、快等村民乐意接受的种植、养殖项目,发展“一村一品”。
2018年,该镇投入157万多元,扶持有劳动能力、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发展肉鸡养殖和蔬菜种植,资助无劳动能力、条件的贫困户入股企业合作经营,受益贫困户399户1604人。
常乐镇平洋村党支部书记陈治海是村里种植柑橘的能手,他带领和引导村民大幅增加种植,如今柑橘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亩,逐渐将柑橘打造成平洋村的特色农业品牌。
“单靠我帮不了多少人,要发挥村集体的作用才行。”2016年,陈治海组织成立了平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吸收了村里2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依托“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林下养鸡和种果树为龙头产业,带动贫困户和其他农户创收增收。
如今,常乐镇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先后创建了“象古生态大米”“北城果蔬”“平洋生态果园鸡”“莲南萝卜干”“莲北酸菜”“李家丹桂火龙果基地”等一批农特产品牌,在促进当地经济创收的同时,极大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同”解难题,重启绕城路项目
记者了解到,在开展脱贫攻坚期间,为解决诸多历史遗留难题,常乐镇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与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每月做到“五个一”(开展一次宣讲、参加一次劳动、进行一次谈心、化解一件纠纷、解决一个问题)。
今年,当地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相继开工进行危房改造,贫困户普遍反映买建筑用砂难、盖房资金不足等问题。后经研究,常乐镇政府帮助贫困户解决建筑用砂500立方米(实际用砂575立方米,价值约11.5万元),同时对特别困难的建档立卡危改户给予总计约2万元资金支持。贫困户的用砂、资金问题均得到解决。
作为合浦县的蔬菜大镇和农业大镇,长期以来,弯延狭窄的国道穿镇而过,常乐镇路段几乎是“一天一小堵、两天一大堵、圩日和节日满街皆堵”,如何打破交通瓶颈已经迫在眉睫。
常乐镇党委、政府多次实地调研,并向上级部门争取,终于于2017年重启搁置了近十年之久的常乐绕城路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清表工作,路基、排水等工程同时推进,今年年底有望通车。
“只要真心为民谋福利,群众就会全力支持我们,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和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案。”常乐镇政府一名主要负责人感慨道。
编辑 | 陈程 实习生 李素芳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