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家庭来说,一场大病就是一场灾难,尤其对贫困家庭,疾病往往是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通过构建多层次兜底保障体系,目前全区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已达90%。下半年,广西卫生健康部门将围绕“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目标,继续开展一系列健康扶贫措施。
▲来自贫困家庭的男孩永强(化名)入院手术,享受到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
入院5天,手术完成,分文未缴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是农村居民以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看病负担大,所以有病不治,小病拖成大病,进一步加剧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程度。因此,要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安心看病,需要多层次的保障政策。
8月9日上午,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外科的病房里,医生刚查完房,17岁的男孩永强(化名)术后恢复得很好。科室副主任邓洪辉告诉记者,永强患有尿道下裂,这是一种先天畸形,尿道开口位置不对,患此病的男孩通常只能蹲着小便。该病本来应该在小时候进行手术,不过好在现在手术很成功,再恢复几天就能出院了。
永强的父亲黄先生告诉记者,他家是来宾忻城县思练镇的,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近几年来,家里人接连生病住院,他的母亲因胸腔积水数次入院,妻子因意外摔断腰椎,自己又在干活时弄伤了手,可谓是雪上加霜。
永强的病拖到现在才手术,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的医疗资讯,另一方面也是受限于经济条件。为了这次手术,黄先生四处借钱,没想到从8月5日入院,到8月6日手术,一直到现在,一分钱都没交过,他后来了解到这是“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带来的好处,“连住院押金都没收,真是赶上好政策了!”
先看病后付费,出院即时结算
记者从院方获悉,对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已达到90%,而且能够即时结算,也就是说,等到永强出院时,只需要支付个人承担的10%医疗费。
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尽管看病的报销比例高了,可是个人先垫付、住院押金等环节仍是他们看病路上的“拦路虎”。“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政策的出台,打通了贫困人口看病路的“最后一公里”。
7月26日,扶绥县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在该县人民医院正式启用。
这个平台覆盖了县里所有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城乡医保综合服务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病就医,在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即时结算,城乡医保基本报销、大病保险报销、医疗救助、城乡医保二次报销及政府兜底经费等补偿金由保险公司先行垫付。贫困患者出院时,只需缴纳个人承担的10%医疗费,其余由“一站式”窗口进行后续结算。这样的“一站式”平台在全区范围内陆续启用,真正解决了报销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大等难题。
大病、重病、慢病各有保障
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了解到,在健康扶贫领域,“三个一批”救治正在有序推进,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近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局下发通知,做好2019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并进一步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增加到25种。
在2017年印发的《广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实施方案》中,大病救治病种为9种。
此后,病种数不断扩大,目前已扩大到25种。接下来,各地在已开展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胃癌、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白内障、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急性心肌梗死、尘肺、神经母细胞瘤、儿童淋巴瘤、骨肉瘤、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尿道下裂等大病专项救治基础上,增加耐多药结核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艾滋病机会感染等,作为专项救治病种。
除了大病、重病,慢性病对身体健康和家庭经济的蚕食也不容忽视。因此,慢性病的管理也被纳入健康扶贫的范畴。
今年4月,钟山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特殊慢性病集中申请办理慢性病卡工作正式启动。考虑到部分贫困户出行不便,乡镇还统一组织护送贫困户到镇卫生院集中办理慢性病卡,确保应办尽办,应报尽报,一个不落。
办了慢性病卡的贫困户,不仅能享受到慢病相关药品的报销政策,所在的乡镇卫生院还为其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和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以后的生活中,由签约团队向患者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随访工作和健康管理以及引导分诊等服务。
看病“有人、有地方、有政策”
有了好的政策,还需要大批人才扎根基层,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看好病。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薄弱问题,卫生健康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启动了2019年艰苦边远地区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工作,主要安排在我区54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岗位吸引力进一步加大,薪酬待遇由2018年的6万元/人·年,提高到8万元/人·年,此外还有一系列政策倾斜。
据了解,下半年,围绕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的目标,广西将重点推进361个乡镇卫生院和3262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今年21个计划脱贫摘帽县未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年底前开工建设,并完成设备采购。
围绕“有医生看病”的目标,加强基层医务人员选聘培养,尽快完成全科医生特岗招聘工作;严格落实简化招聘程序、降低招聘门槛等政策,解决好乡镇卫生院空编问题;尽快出台《关于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收入。
围绕“有制度保障看病”的目标,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加快推进“一站式”结算和村级卫生室医保报销,进一步实施好“先享受待遇后备案”制度,确保门诊特殊慢性病卡应办尽办。
数读健康扶贫
多层次兜底保障体系日益巩固,全区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实行“先享受待遇后备案”政策,上半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慢病人口办理门诊特殊慢性病卡人数达14.24万人,较2018年底增加5.29万人,增长了37.2%,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
“三个一批”救治有序推进,95.25万贫困患者得到诊疗服务,总救治率达到96.92%;集中专项救治大病病人4.45万人,累计救治率98.51%。
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一”建设加快推进,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补助资金19.43亿元支持贫困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编辑 | 褚瑞懿 实习生 袁于婷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