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公布:11月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联合中外专家开展西南岩溶地质遗迹调查时,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发现一世界级天坑群。(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该天坑的发现者也是广西著名的探洞爱好者,他曾精准从地图上发现汉中天坑,赢得业界称赞。这次,他讲述了那坡天坑的发现过程。
广西探洞爱好者“乌鸦”在地质研究界颇有名气,但他其实是广西的一名电力工作者,本名伍红鹰,爱好洞穴探险。“乌鸦”在看地图方面有着“阿凡达”一般的“特异功能”,他曾利用谷歌地图发现广西200多个天坑,并被专家证实。同样,本次那坡天坑的发现,最初也得益于他超强的识图能力。
2016年,他在地图上发现了这个天坑群的一部分,此后两年间,他和伙伴们去了几次,2018年开始,跟专家一起探索整个群体。
“乌鸦”说,带队的是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张远海,一起参与的还有英国探洞专家菲尔,法国探洞家让·波塔西,国内著名探险家陈立新等。
新发现的这个大型天坑群,由19个天坑组成,主要分布于那坡县城厢镇和龙合乡。那坡天坑群,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28个天坑群,天坑容积都在百万立方米以上,是继大石围天坑群、汉中天坑群后,发现的又一世界级天坑群,是目前北回归线以南发现的最大天坑群。
与国内其它天坑不同,那坡天坑群的天坑,大多是口小肚子大的水缸形状,专家判断这些天坑都很“年轻”。天坑底部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不仅有50多米高的香木莲,还首次发现了国内天坑中树高30米以上的董棕群落。地下河流域还有岩溶洞穴、岩溶峡谷和瀑布等地质遗迹景观。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蒋忠诚称,天坑有的发育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有的顺着地下河轨迹呈串珠状分布。那坡天坑群的发现,对完善天坑演化理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编辑丨陈秋实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