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南宁800名学生近距离“学医”,现场体验如何救人和逃生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次“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会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刻、立体。11月29日,南宁市三美学校近800名学生走进广西医科大学开展研学活动,通过观看标本、动手操作等方式,了解生命起源、人体结构,还掌握了心肺复苏等技能,不少学生直言获益匪浅。

▲学生在生命科学馆内参观。

▲学生在生命科学馆内了解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学生在生命科学馆内了解医学界科学家的事迹。

上午8时许,数百名中学生有序排队进入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这里既有医学专业所需的教材标本,又有历史悠久的考古文物,也有人文教育的感人素材,囊括了基础、临床、人文和考古学等多领域的精美实物及资料,甚至包括距今3000多年的西汉年代出土的古尸骸,馆藏标本模型1500多件。

▲学生在生命科学馆内了解医学界科学家的事迹。

▲学生展示学习笔记。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木乃伊的保存原理、人体的九大系统、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在解说员的讲解中,学生们一路仔细参观,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看着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人体器官标本,他们还不时发出惊叹的疑问:“这些都是真的吗,怎么保存下来的?”

▲讲解员告诉学生们解剖学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性。

在生命科学馆的最后一个展示篇章,解说员带着学生向一具骨骼标本鞠躬致敬。原来,这具肃然站立的骨骼标本由广西医科大学教授郭德林捐献的遗体制作而成,他是广西第一位捐献遗体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果哪一天我们也离去了,希望也能捐出自己的遗体,为医学做出一点点贡献。”一名参观完毕的学生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学生们在生命科学馆内参观。

“被震撼到了,以前从来没机会看到这样的标本。”南宁市三美学校的女生施杨紫嫣说,他们刚学了细胞、组织、人体结构等相关的生物知识,参观完后对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学会了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对生命的奥秘和医学的神奇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可能激发一些同学对医学的兴趣。”

▲学生在广西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中心参观。

▲学生在广西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中心参观化工厂爆炸模拟现场。

除了加深了课本知识的记忆,学生们还学到了在学校里掌握不到的技能。在广西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中心,学生先后参观了交通事故和化工厂爆炸模拟现场,掌握了基本的应急、逃生知识。

▲学生现场实操心肺复舒术。

我国每年有55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学会心肺复苏术很可能在危急时刻救人一命。在广西医科大学老师的演练教育下,每个学生都动手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直到熟练掌握运用。

“以后遇到突发情况,我敢毫不犹豫地去帮助别人。”女生谭晓乐说,对于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知识,她此前仅在电视上看到过,真正有机会动手操作还是第一次,很高兴掌握了一项救命的技能。

▲学生学习在车祸现场该如何采取急救措施。

南宁市三美学校学生处副主任邹付介绍,本次研学活动以“珍爱生命,崇尚科学,铸就梦想”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意识,掌握自我保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让他们学会感知生命、热爱生命,最终点燃人生的梦想。

▲师生合影。

“学校每个学期都有两次研学活动,学生和家长反响都很好。”邹付说,学校会结合生物、地理、科技、人文等学科知识,组织学生外出参加研学活动,并邀请部分家长同行。此前已到过南宁青秀山、柳州工业园、防城港港口等地开展研学活动,实现了课堂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拓宽了学生视野,增长了见识。

编辑丨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