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南湖公园,四处可见避难指示牌,但逛遍整个公园也很难找到应急设施,这是怎么回事?10月27日,南宁市第一中学老师带着校园红十字会25名成员,在南宁市地震部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南湖避难所,了解南湖的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厕所等设置,并举行包扎、骨折固定等地震应急救护展示和体验活动。
▲在南湖公园四处可见避难指示牌。
在南湖公园的一块草坪上,一面比井盖还小的水泥板上印着“应急厕所 应急时使用”字样。南宁市地震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水泥板下有一个大坑,类似于化粪池,当避难场所需要启用时,会挖开上面覆盖的土和草皮,取走盖着的水泥板,在上面搭建活动板房就成为厕所。每块草坪下,都铺有电线,以供紧急情况时照明,而加有井盖的应急水井则暗设在景观石、假山下。
▲南湖公园有6个这样的应急避难厕所。据南湖公园管理处讲解员介绍,南湖公园共分为8个避难区,设有6个应急避难厕所,5个应急水井,3个应急医疗救护区,4个物资供应场所,最多能容纳20万人避难。由于各种应急设施融入景观中,且设施藏得很巧妙,不注意看还真发现不了。
▲相关人员介绍应急厕所如何启用。
▲学生向市民演示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单肩包扎。
当天,在南宁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指导下,南宁一中校园红十字会成员在伤员转移区,举行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复苏等地震应急救护展示和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带队教师介绍,该校今年立项了一个自治区级的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课题,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来源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蒋晓梅
值班总编丨邓志勇
值班主任丨罗锐
值班编辑丨黄俏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