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发生后,许多医院关闭了部分门诊,但推出了线上问诊服务,及时给患者诊治。据了解,线上问诊将来或许会成为医院诊疗手段的补充,方便慢性病患者、满足大家治未病的需求。
患者:线上问诊缓解焦虑
2月19日,南宁市民张女士感到身体微冷、胸闷、背痛。对照新冠肺炎的症状,她担心自己中招了。要不要去门诊?张女士十分犹豫,去医院怕被传染,不去医院又担心传染给家人。
纠结中,张女士选择了在线咨询。她在南宁中医院公众号上选择了其中一名医生,填了相关信息后,用文字和图片描述了自己的症状。没多久,医生就回复并给出了建议。医生的一番话缓解了张女士的焦虑,经诊断她只是患了普通外感。
张女士说,这次病来得突然,如果没有线上问诊,自己恐怕会一直生活在焦虑中。
不过网上问诊虽然方便,但也有不小局限性。比如有些急症,医生需要看检查结果,就不适合网络问诊。
▲医科大一附院的线上问诊平台。
医生:耗时虽长反响不错
南宁市中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朝辉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网络问诊给他的感觉就是累。2月8日,他们医院开通新冠肺炎病情在线免费咨询之后,他每天除了线下值班,下班后还要在线上值班。咨询人数多时,一天将近有20人,为了答复病人的在线咨询,他有时要忙到凌晨。
王朝辉说,疫情期间,不少人内心恐惧,大多数线上咨询的人是询问自己是否患上了新冠肺炎。为了缓解患者的焦虑,他先跟患者拉家常,然后再根据病患的描述进行诊断。但有时患者对身体病痛描述不准确,为了弄清患者身体哪个部位出现疼痛,他还需要耐心地告诉患者如何划分身体区域。平时线下问诊,通过望闻问切,往往5分钟就能辨症,而线上则需要20分钟。诊断时间长,导致有时还没答复上一个患者,下一个患者的问题又来了。而且由于线上问诊需要打字,有时也会因错别字闹笑话。
据了解,1月26日,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最早开设新冠肺炎在线公益咨询。咨询人数最多时,一天有724人在线问诊,提问信息达到2670条,问诊高峰直到2月11日才慢慢回落。
该院首次尝试在线问诊的呼吸内科杨医生表示,从这次疫情来看,有两大类人通过在线问诊获得便利,一是没有明确的监测史、流行病史,他们在线问诊,医生能够比较准确判断;二是此前去医院检测后,已经排除新冠肺炎,但吃药后症状没有完全好的,医生通过网上咨询,可对药物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疑似病患,在获取患者信息后,会直接派医护人员上门接到发热门诊进行排查。网上问诊不便之处,就是有些老年人不会操作,还有些外地患者,由于医生不了解当地防疫情况,无法给出针对性意见。
疫情防控期间,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开了近20场微访谈。医生针对群友的提问进行专题解答,医患双方反应都比较好。
趋势:更多人接受线上问诊
实际上,在疫情发生前,就已经有不少医院开通了掌上医院,医生利用闲暇时间为患者解疑答惑。
记者登录各大医院在线问诊平台看到,平台上列出了在线医生,并简单介绍了医生及其擅长领域。患者咨询时效一般是24小时,得到答复后,患者可以为医生点评。各科室中,呼吸内科、牙科、儿科等科室是较为活跃的问诊板块。记者从点评中看到,大部分患者表示,医生能及时耐心解答。
▲患者对医生答复进行评价。
南宁市中医院宣传科科长赵静苗表示,线上问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患者以慢性病群体为主,如高血压、糖尿病、或者需要中药长期调理的病患。这些患者的特点是用药时间长,需要经常到医院复诊抓药。线上问诊能为他们提供便捷服务,减少往来医院的次数,减少交叉感染。未来医院发展的方向,除了治病,还有治未病。这次疫情后,将会有更多人接受线上问诊,这有利于满足大家治未病的预防保健需求。
线上问诊体验人数大幅增加,将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此期间积累的“临时用户”,将有可能转化成“长期用户”。3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国家卫建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把疫情期间好的互联网+医疗做法及政策固化下来,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纵深服务。
编辑 | 马海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下载南国早报APP
新闻24小时不间断
↓↓↓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南国早报官微
新闻早知道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