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缅怀逝去生命的时节。然而,一些逝去的生命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4月2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主题是生命的延续,几名接受器官移植、获得新生的患者,讲述他们的生命感悟。
广东湛江人何先生是一名尿毒症患者,2017年确诊时,他才32岁。“当时我整个人是懵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得这么重的病,更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
何先生听从医生的建议,先做血液透析,可是并发症一天比一天严重,肤色也一天比一天黑,“医生说我只剩下器官移植这一条路了”。今年1月,他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希望接受肾移植手术,并开始等待肾源。
▲患者何先生术后恢复良好。
“3月24日,我接到了一个让我重生的电话,医生说有合适的肾源了。”何先生马上赶到南宁,接受了肾移植手术。4月2日是术后的第9天,他觉得自己恢复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他看到家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被疾病阴影笼罩许久的家庭,终于拨云见日了。
谈到今后的生活,何先生郑重地说:“我一定好好照顾自己,因为我的身上还有另一个生命。”他认为,捐献者和家人把器官捐献出来,也是希望生命能在另一个人的身体上延续下去,因此,对于这一份珍贵的赠予,“认真过好今后的每一天,就是对身上的两条生命负责”。
当天,还有来自青海藏区的患者和家属对器官捐献者、医院表达了感谢。
▲来自青海藏区的患者家属向院方献上哈达和锦旗。
该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孙煦勇告诉记者,器官移植从业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器官移植不是单纯的医疗技术,其中的器官捐献环节涉及到社会经济、伦理、法制、文化等众多方面,因此也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广西开展器官捐献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时间,相关的管理、推动、宣传等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11月,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施予受”国家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在该院启动,广西居民有更多机会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表达捐献意愿、传播捐献理念。
▲刚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正在康复中。
自2019年11月到今年4月,该院累计完成了100例器官移植手术,其中90%的捐献者是广西本地人。
据广西红十字会统计,广西从2011年试点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截至2019年11月20日,完成遗体、器官、组织捐献1618例,捐献器官4000多个,器官捐献例数位居全国前列,拯救了4000多名患者的宝贵生命,使上千名患者重见光明。
编辑|蔡立梅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南国早报官微
新闻早知道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