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脱贫正当时。”近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在广西牛产业发展情况新闻座谈会上了解到,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同时,肉牛产业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自意大利的地中海水牛。
杂交牛比本地牛经济效益更可观
在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记者看到,来自印尼的摩拉水牛、澳大利亚的地中海水牛等,以及它们的后代,正在牛舍里悠然自得地甩尾巴。
“一头杂交牛养殖十个月,收益可达1.4万元,比养殖一头本地牛高5000元。”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王国利介绍,摩拉水牛是1957年我国从印度引进,尼里/拉菲是1974年巴基斯坦赠送我国的,我国利用这些珍贵的遗传素材,经过几十年自主培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奶水牛种公牛站。
“畜禽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兽医师梁纪豪表示,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畜禽良种上。
目前,我区牛的良种化程度为12~15%,饲养的牛品种,85%以上为地方黄牛和水牛品种,有约7.6%为外来优良品种,主要有安格斯、西门塔尔、利木赞等;7.4%以下为杂交牛和少量挤奶牛。
近年来,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自治区水牛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一直致力于加速推进牛品种改良新种源和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用科技力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扶贫产业中推广应用。
2019年,全区共建成25个牛改示范区,其中示范镇12个、示范村6个、示范屯7个。示范区共有肉牛养殖户8502户,牛存栏30136头,能繁母牛存栏14530头,其中杂交能繁母牛存栏8998头,能繁母牛良种覆盖率达62%,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杂交牛群集聚区,示范村区饲养杂交牛越来越多,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养殖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
记者了解到,杂种母水牛1个泌乳期产奶达1000~1500多公斤,比本地水牛产奶量(500公斤)提高1~2倍,每头杂种水牛产肉比本地水牛增加45公斤左右;杂种黄母牛1个泌乳期产奶达1400多公斤,比本地黄牛产奶量(300公斤)提高3倍以上,每头杂种黄牛产肉比本地黄牛增加30公斤左右。每头杂交牛比同龄本地牛高出3000—4000元的价值。牛品种改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益。
2019年全区生产杂交牛20.12万头,按95%成活率计,平均一头杂交牛售价比本地牛高3000元推算,全区农民通过饲养杂交牛增收达5.73亿元。
各地开展养牛脱贫做法
记者了解到,广西是全国畜牧业大省,畜牧业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在全区的畜牧业中生猪占63%,家禽占32%,牛羊占比不到5%。近年来,广西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畜牧业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升级,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助农增收、扶贫产业来抓。
▲来自意大利的地中海水牛
全区多个地市都把发展牛产业作为助农增收、扶贫产业重点来抓,发展较好的有河池、崇左、桂林、南宁、柳州、贵港、百色等,不仅发动了群众,带动了贫困户,还引进了龙头企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016年以来,都安县实施“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模式,使都安瑶族自治县肉牛总量从9.27万头发展到近15万头,产业带动近5.5万贫困人口脱贫。
大化县提出“党旗引领 联建联养”新模式,2019年成功引进龙头企业到大化置业,创建六恩肉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企业公司或养殖能人参与“联建联养”在出售肉牛后,需支付:贫困户购牛本金1万元+农户入股10%红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栏舍租金3-5%。目前,全县肉牛“联建联养”扶贫养殖场已建成121个,投入运行109个。
据统计,2019年全区牛存栏337.05万头,贫困县占48.5%;牛出栏124.64万头,贫困县占46.85%。从数据来看,贫困县的畜牧业产值在全区畜牧业的占比超过了4成,牛产业甚至接近5成。
乘势发展肉牛产业正逢其时
根据《“10+3”提升行动方案--广西肉牛肉羊产业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突出抓好桂西、桂中、桂北山区产业带,重点打造贺州、百色、南宁、桂林、河池、贵港、崇左、防城港、柳州和来宾为主的优势产区。
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方案》加大对草地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林地、果园地、农闲田等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广种植象草等优质高产牧草养殖肉牛,特别是利用我区糖料蔗“双高”基地优势,在甘蔗产区,鼓励指导利用糖料蔗废料饲喂牛羊,鼓励牛羊粪便反施蔗地,推行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发展迅速。
规模化、科学化养殖,才能提高设施规范化和集约化水平。目前,我区共创建农业部级肉牛肉羊奶牛标准化示范场20家,自治区级肉牛肉羊奶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9家。通过示范带动,积极引导农户走因地适宜规模养殖发展之路,逐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
目前,广西已引进龙头企业打造 “从农场到餐桌”即“从良繁良育、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电商销售、终端消费”的安全食品产业链,通过种养结合,改变传统的养殖和加工方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打造生态循环农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编辑丨陈程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