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是革命先烈韦拔群同志的故乡,是当年邓小平、韦拔群创立中国第一个农民“共耕社”的地方。东里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2.1%下降至现在0.52%,成为2016年全区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近年来,东里村立足实际,兴办产业,不断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2019年达21万元,预计2020年突破50万元。
此前曾经闹水荒,建起水柜解难题
“受喀斯特地貌影响,一些地势较高的村屯饮水是很困难的。冬春枯水期,三天不下雨就闹水荒曾是常态。”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第一书记梁贤欢说,这些屯子包括加雷屯、切假屯。
加雷屯弄东异地搬迁点虽然在公路边,但附近没有河流,瑶胞仅靠自引山泉水,无法解决人畜正常饮水问题。切假屯坐落在半山腰上,雨水较少,全村17户90人同样面临饮水难题。2019年,梁贤欢与水利技术人员一同勘查,引入资金建水柜。
经过充分调研,梁贤欢申请到了5万元帮扶经费,帮助加雷屯修建了一座80立方米的集雨水柜,并安装了几百米长的引水管,解决了弄东异地搬迁群众饮水难问题;协助切假屯申请资金,解决一套抽水设备和600米的水管,从山下抽水至屯里的水柜,村民不再为缺水发愁。
▲东里村建好的水柜。受访者供图
据统计,一年多来,东里村先后建成3座饮水池、安装水管3.5公里和抽水设备2套,有效解决了加雷、切假、廷拉和板加4个屯630人的饮水难问题。
小葡萄是大产业,集体收入连年翻
近年来,村里秉承红色基因,抢抓各项扶贫政策,结合脱贫攻坚打造“红色共耕”系列脱贫产业。
梁贤欢介绍,2017年,东里村引进了高品质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项目,通过农民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民务工等方式推动。该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19年葡萄喜获丰收,产量达6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今年,东里村的葡萄产业将扩种至300亩。
▲东里村的阳光葡萄产业园。
梁贤欢说:“两年来,我们优先安排不能外出的贫困户来务工,一些贫困户的平均收入一年能达到8000元,有的甚至超过1万元。”
梁贤欢表示,村里还引进三潭牧业公司发展肉牛养殖项目,该公司投资近5000万元,第一批养殖肉牛650头,将来要把规模扩大到2000头。
▲东里村引进公司养殖的肉牛。
东里村通过多种方式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2019年达21万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58万元。
生态旅游相结合,村子变美游客多
此前,东兰红色旅游主推的线路,包括县城、东兰县烈士陵园、韦国清上将故居、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三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等。如何让红色旅游线路内容层次更丰富,是梁贤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想把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梁贤欢说,近几年来,东里村加大力度完善园地基础配套设施,将阳光玫瑰葡萄园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田园采摘、乡村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并与东里村红色资旅游源相结合,建成“党旗引领、红色共耕”系列脱贫示范项目。
▲游客在葡萄园里采摘葡萄。
梁贤欢说:“现在,来村里旅游和取经的人,比以前要多许多。”
编辑丨贺建东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