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南宁17岁濒死少年苦熬“等心”,“换心”手术上演生死时速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本应享受美好校园生活的17岁少年,却因患上严重的心脏疾病,游走在死亡线上。心脏移植是挽救他的唯一方法,苦熬两个多月后,他终于等来了“救命心”。为帮助少年“重启”生命,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助行动。5月6日,这颗心脏顺利植入濒死的少年体内,手术耗时4小时10分。目前,患者各项指标已趋于平稳。

1.揪心:17岁濒死少年苦熬“等心”

2月24日,患有严重“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小文,被转入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接受治疗。此时的小文,尽管神志尚清醒,但因病情严重,无法平卧。在此之前,他已经历过数次胸外心脏按压、除颤等抢救。

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医疗团队对小文的病情进行讨论后,认为小文属于终末期心脏病。救治终末期心脏病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心脏移植。可是,要找到合适的心脏供体并不容易。

在等待供体期间,小文4次因心力衰竭被抢救,医院先后下达病危通知书7次。一张张病危通知书都在提示着患者的身体每况愈下,若不能遇到合适心源进行心脏移植,小文的生命将像燃烧的蜡烛,慢慢耗尽。

漫长的等待中,医院曾数次接到通知,可能有合适的供体出现,但因种种原因,最后又都失之交臂。直到5月5日,终于出现一线曙光——一颗合适的心源在广州出现,目标供体血型、年龄和体重方面都与患者完全匹配。

2.行动:“换心”手术上演生死时速

心脏移植有严格的时间标准,心源从供者身上取下来,到移植至病人身上的时间越短越好。心脏缺血时间越长,损伤越大,术中及术后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时间就是生命,如何争分夺秒将供体从广州转运回南宁,同时维护好供体质量,成为此次移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据该院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首席专家林辉介绍,得知有合适的供体后,医疗团队立即启动心脏移植计划,联合多科室对取心、换心、护心整个过程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方案。

5月5日,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医生出发,前往广州了解供体情况。

5月6日上午10时,医务人员在广州开始进行供体获取。

上午10时30分,供体被装入“人体器官运输专用箱”,送上开往南宁的动车。

下午2时,小文按计划被送入手术室,麻醉科医师开始对他进行麻醉。

下午3时26分,供体抵达南宁,被送上早已备好的救护车,仅用35分钟抵达医院中心手术室。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主任李香伟无缝对接,为小文开胸、建立体外循环。

下午4时44分,新的心脏成功在小文体内重新跳动。

当天晚上7时56分,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仅700毫升。

一颗健康的心脏在小文的体内“重启”,濒临死亡的小文获得了新生。5月9日,小文已恢复神志,各项指标趋于平稳,正在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ICU接受下一步治疗。

3.探讨:“换心”后性情是否会改变?

据了解,早在2004年10月,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就成功完成了该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术后存活了13年。

尽管目前心脏移植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但相比其他器官,如肝移植、肾移植,人们对心脏移植仍感到相对陌生。若要移植心脏,许多人仍会有种种担忧。其中一种担忧便是,心脏是别人的,移植后会不会导致患者性情大变?

事实上,在各类媒体、网络上,“换心人”性情大变、“继承”供体记忆等轶事确实时有出现。比如,中国一名14岁的少年“换心”后,从差等生变成了“学霸”;又如,国外一名退休货车司机“换心”后,开始不断给妻子写情感细腻的情诗,然而此前他从不写诗,因为他15岁就离开了学校,文法很差。还有不少影视作品也涉足了“换心”的题材,如著名电影《21克》,讲述了男主角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拥有了捐献者记忆和性格的故事。

这些心脏移植后判若两人的患者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经过20多年研究,发现人类心脏可能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性格大变,“继承”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

林辉则认为,“换心人”出现性情大变或许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通常游走在死亡线上,会出现濒死感,心脏移植重获新生后,曾经受的生死考验可能会导致他们改变原来的性情;此外,人的心脏除了“血泵”的功能外,还能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是否会导致患者性情改变,也有待研究。

观点碰撞

部心脏移植者表示

性格没有因为心脏移植而改变

记者今年3月采访了17年前进行过心脏移植的王桂兰时,她断然否定了换心后性格会改变的说法。

住在南京市夹岗附近的王桂兰,因扩张性心肌病于2001年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心脏移植,这是该院心胸外科团队进行的第一例心脏移植。“我的性格、行为没有因为心脏移植而有任何改变。”王桂兰告诉记者。

住在安徽、今年47岁的张先生2017年1月因扩张性心肌病在市第一医院接受心脏移植,目前已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他也否定了心脏移植后性情会改变的说法。“除了心脏是别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我自己的。”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胸外科主任陈鑫教授告诉记者,该院50多例心脏移植病人中尚未发现术后有性格、行为等改变,“我认为,心脏移植不会改变性格。” 据《南京日报》

一些心脏移植者称

“换心”之后自己简直判若两人

2017年3月26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举办的“心脏移植病友会”上,11位“换心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换心”后的变化。

17岁的小翔(化名)是现场年纪最小的“换心人”。2015年9月,还不满15周岁的小翔因病情严重,在浙大一附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

术后,小翔休学一年,但这一年小翔发生了巨变,就连他自己也感受到了这种改变。在家人眼中,他变得乖巧、懂事,不再暴躁、任性。更让家人意外的是,休学一年,再次走进校园时,原来学习成绩不好的小翔变成了“学霸”,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后来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高中。

徐先生(化名)是现场唯一一位接受心肾联合移植的患者。徐先生说,2011年,手术的成功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移植后前两年,他听到身边人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变了”,就连他的妻子都说他简直判若两人。

徐先生说,以前,他每天就是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从没想过自己要干什么,生活完全没有目标,还抽烟、喝酒、熬夜,坏毛病一大堆。移植后,他意识到生命可以很短,短到你做不完一件事,应该好好活着,去实现一个个目标,他要成为儿子的榜样。据《浙江日报》

来源 |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雷倩倩


欢迎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APP报料:点击早报APP“报料”,即刻报料。电话报料:0771-5690127请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联系发放稿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