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丹桂村覃国翰将军故里,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小康新村,路边桑园,绿油油的桑叶随风摇曳,一些农户的楼顶还晒着金灿灿的春玉米,而地里郁郁葱葱的秋玉米已次第开花。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自治区生态文明村。
“全村正以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全面小康。如果祖父覃国瀚看到这些,应该感到很欣慰。”丹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覃盛贤说。
1926年,15岁的覃国瀚卖掉家里唯一的一头黄牛,买来一支步枪,参加农军闹革命。3年后,反动当局把覃国瀚的房子全部烧光,却无法动摇他参加革命的初心。新中国成立后,覃国瀚任广西军区右江军分区司令员、广西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将军故里一直未能突破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壁垒。直到这几年,脱贫攻坚战打响,这里才真正迎来了巨变。
覃盛贤介绍,今年5月,村里最后5户完成危房改造后,全村260多户全部住上楼房。而且屯屯实施道路硬化,户户通水泥公路;集中饮水改造项目,让家家户户用上安全水、放心水。此外,还建设移动基站,安装一批太阳能路灯,开展自治区乡村风貌改造三年提升行动试点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覃国翰将军的侄孙覃宁桂不仅住上楼房,还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电焊技术,到一家水厂务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妻子在城里超市上班,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目前,丹桂村外出务工人员168人。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马腾告诉记者,村里通过产业发展覆盖所有贫困户,全力提升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
扶持单位为村民免费发放桑苗,推动全村种植桑树70亩。贫困户蓝金娥种植桑树7亩,并将两层旧楼房做蚕房,年收入9000余元。村民覃阳斌种植桑树13亩,年收入2万余元。最近两年,他先后获得政府1.675万元的产业奖补。今年,覃阳斌与养蚕大户蓝焕江合作,租用政府建设的东地蚕房,壮大发展桑蚕产业。
同时,通过“联建联养”产业扶贫模式,发展七百弄鸡、山羊、蜜蜂等产业,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养殖的3300余羽七百弄鸡即将出栏。丹桂村还与广西建工集团、广西农投集团、碧桂园广西区域等企业进行产销对接,确保销售无虞。所带动的18户贫困户,预计户均收入5800元。
近两年来,丹桂村先后被授予自治区“美丽乡村”优秀村屯、自治区生态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丹桂村党支部也被评为自治区五星级基层党支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