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真帮真扶,产业富村

阅读数:1779 发布时间: 来源:广西日报
党建引领 激活“造血”功能

 2016年起,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文化和旅游厅、地方志办,广西银保监局、交通银行广西分行等中直、区直单位定点帮扶巴马瑶族自治县,各单位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拿出“真金白银”,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真帮真扶。

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秦如培挂点帮扶的巴马那社乡祥兰村,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发展旅游资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为53.40%;2018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1%,全村顺利脱贫。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81%。

党建引领 激活“造血”功能

 “帮钱帮物,还帮建个好支部。有了带头人,群众致富有奔头。”2018年3月,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干部吕运启一到西山乡勤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便从抓村两委建设入手,组织完善村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村“五人议事小组”开展工作,常态化地普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为勤兰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勤兰村群众大力发展以香猪、毛葡萄、火龙果、蜜蜂、小谷鸡为特色的生态扶贫特色产业,实现全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激活了“造血”功能。勤兰村从201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增加到目前的6349元,增长了2倍多,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万元以上,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自治区地方志办帮扶的百林乡那莫村积极开展村“双培工程”,共培育了5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100户贫困户发展香猪、山羊、黄牛、甘蔗等特色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定点帮扶过程中,各单位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积极将扶贫工作和基层党建有机结合,打造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不断提升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建先行,筑牢脱贫根基

巴马各贫困村地处大石山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前,西山乡卡才村老百姓出门走羊肠小道、喝水只能看天……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扶贫干部黄程华一到卡才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就进村入户,找准突破点,对症下药。他充分利用单位的资源牵线搭桥,多方协调,筹集资金60万元,为卡才村3个屯硬化6条道路,解决了385名群众出行难问题;组织实施人饮工程项目,新建30座家庭水柜,解决全村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针对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困难,各帮扶单位找准难点,精准发力。据统计,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平林村、合乐村、仁乡村3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每年给予西山乡勤兰村和燕洞镇岩廷村等6个联系村200万元用于开展脱贫工作,自治区地方志办共投入600多万元加强百林乡那莫村屯道路、安全饮水、文化设施、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广西银保监局累计援助那社乡东烈村资金和物资达240多万元,交通银行广西分行累计投入150多万元用于改善所略乡平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富村,拓宽增收渠道

几年来,各帮扶单位千方百计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模式,培育当地企业发展特色农业。

 “现在村里建起了桑蚕养殖基地和小谷鸡基地,带动了300户贫困户通过养殖实现增收,全村贫困发生率从52.58%下降到1.31%。”东烈村驻村第一书记罗元功介绍,产业发展得益于广西银保监局的帮扶。

平林村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帮扶下,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集体经济、农户”形式发展乡村旅游业产业,贫困户入股分红、参与做工获得双重收入。

自治区地方志办投入80多万元,扶持那莫村群众发展香猪、山羊、黄牛、瑶山花鸡等特色养殖业,成立1家村民合作社和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桑蚕、油茶、糖料蔗等特色种植业,带动100名群众发展产业。

交通银行广西分行共投入60万元,扶持平六村打造200亩的油茶低产改造示范林和100亩的油茶新植示范林,向群众发放14万株油茶苗,带动391户农户增收脱贫。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2个,发展所略大白菜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培育致富带头人7名,带动53名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