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来,全国多地在进口冷冻海产品中检出新冠病毒。此后多地又通报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进入冬季以后,无论是空运、陆运、海运,所有的国际运输环境都类似于冷链系统,再加上全球疫情上升,国际货物、货箱的污染比较严重,从境外通过污染的货物为载体把病毒带到国内的风险明显增加。
为防范境外疫情输入,11月30日,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关于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和快递物流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意见》,提醒相关企业、单位以及广大市民做好防控措施。
一、强化源头管控。建议从外市购进的进口冷链食品,在南宁市生产、加工、贮存、销售、运输等相关产品的,必须提供核酸检测合格报告、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方可上市流通。
对各环节涉及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建立进货、销售台账,从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台账,主动接受市场监管、商务、卫健等部门进行食品及外包装、环境和从业人员的采样和核酸检测。
二、强化运输监管。建议对进入南宁市的进口冷链食品,要第一时间向监管部门报备,如实填报货主、报关单、车辆、司机及随车人员、货物流向等完整信息,并按规定对货物外包装、运输车辆进行消毒。全市各承运进口冷链食品的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业户,在承运进口冷链食品前,驾驶员必须查验核酸检测合格报告和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三、强化申报登记。建议在南宁市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等市场主体,主动向市监管部门申报从业人员、进口冷链食品种类等相关信息,并提供每一批次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合格报告和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及消毒证明。
建立销售登记台账,批发、分销、销售各环节必须如实登记购买者的详细信息,方便信息追溯。广大市民在购买进口冷链食品时应查验有无核酸抽样检测证明,如实登记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便于后期流调。
四、强化健康监测和自我防护。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贮存、销售、运输的人员要全过程戴口罩、帽子、手套,做好个人防护,并按照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要求,规范做好运输工具、环境场所消毒。
装卸工人在装卸进口冷链食品时,务必全程规范戴好口罩,避免货物紧贴面部、手触摸口鼻。加强自我健康监测,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建议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一旦出现发烧、咳嗽、乏力等症状,要即刻离岗就医并报告,不能带病上岗。
广大市民要通过正规渠道采购进口冷链食品,尽量减少与进口冷链食品的直接接触,购买或加工冷链食品时要正确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洗手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储存时,最好采用独立封闭包装,与熟食要分层存放;加工时遵循“生熟分开”原则,刀具、砧板、餐具(盆、盘、碗)等器具单独放置,与熟食的分开,使用完后及时清洗消毒。
五、加强境外快递包裹的管理。建议各快递企业加大对境外快递包裹收运等各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境外快递包裹登记制度,对境外快件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快递件分专区分拣,并做好登记工作。科学对包裹外包装及分装、运输、存放等场所消毒。
运送过程中,提醒接收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做到无接触送件,并定期组织快递从业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市民取来自境外的包裹时,建议不要把包裹直接带回家,拆包裹后一定要洗手,洗手前不要触碰口、鼻、眼等部位;如果一定要将包裹带回室内,则应先进行消杀,并在空旷通风处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打开。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