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七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在住房竣工率和搬迁入住率实现100%的基础上,2020年南宁市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转向后续扶持、管理等工作,通过打造安置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保障一户一人就业、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等,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搬迁群众更好更快融入新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感、归属感、家园感。
完善设施:形成15分钟服务圈
“学校第一学期1000多名学生,第二学期1300多人,现在第三学期1500多人。学校1620个规划学位,估计下个学期就能满员。”在马山县电白小学校长黄红梅看来,数据迅速增长的背后,是搬迁群众对安置区建设的认可。
作为粤桂“手携手·圆梦想”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省级示范点,位于马山县白山镇的搬迁安置区除配备有学校之外,在两年不到的时间还陆续新建了农贸市场、医院门诊部等。搬迁群众不仅住上宽敞干净的楼房,小孩上学也不再用爬山涉水,而且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放在几年前想到不敢想,如今竟过上城里的生活。”来自马山县加方乡加乐村龙母屯的搬迁户蓝振扬感慨道。
截至今年10月底,在就学方面,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新建或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已完工11所。
起初,有村民担心不适应搬迁后的生活,存在“只搬不住”的情况。为彻底消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南宁市12个搬迁人口规模在8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均已建成便民利民“九个中心”服务工程,各安置点基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安置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和“15分钟服务圈”。
在上述数据的背后,是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南宁市在不断攻坚克难,织牢织密教育、医疗、住房的“保障网”,一揽子解决搬迁群众吃、住、行、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问题。
就业扶持:保障一户一人就业
覃秀萍,今年50多岁,是白圩镇狮螺村莫庄的村民。2018年底,她搬进上林县象山社区安置房,生活发生了大变样。以前,她除了照顾孙子之外,就顾着家里那几分菜地,无外来收入。如今在打理好家务的同时,她还在小区楼下的扶贫车间找到一份包粽子的工作,“早上把3个孙子送到幼儿园,就来上班,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
2019年至今,象山社区共引进4个扶贫车间,还成立养蜂合作社、工程施工队,安排了178个居民就业,让那些难以外出就业的困难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而对于有转移就业意愿的人群,2017年以来,南宁市充分利用粤桂扶贫协作平台,通过劳务用工信息共享和举办专场扶贫协作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务协作,目前该市有超过8万名困难劳动力在粤务工。
最新数据显示,在就业方面,南宁市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困难户1.49万多户,已实现1人以上就业的搬迁困难户1.49万多户,完成率100%。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南宁市始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将“安居”与“乐业”同步谋划,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在建扩建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劳务输出、安置点商铺招租创业等措施,引导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做好创业就业技能培训计划,提升参训群众生产技能和致富增收能力。
党建引领:四级管理显成效
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是我区规模最大、搬迁人口最多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下辖有和鑫佳园、昌泰茗城、东森悦府3个安置小区,总人口约3.5万人,其中安置搬迁人口24423人。
“搬迁群众来自9个乡镇,各地口音、风俗习惯都不同。起初,我们时常接到投诉,有人乱扔垃圾,还在阳台养鸡、养蜜蜂……”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黎华琴说,震东社区自2019年1月成立以来,便积极探索“村转居”后的新型社区治理工作。
如何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一步该在哪落子?首先,震东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推行“乡镇—社区—网格—单元”四级管理新格局。通过选派社区党委书记和第一书记,公开招聘网格员,公开选举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等多重组合用人办法,组织一支战斗力强的社区服务队伍。
其次,通过集群众力量,建立78个楼栋单元社交群、建立“六议六公开”的居民协商自治机制,实行民事民提民议民决。同时招聘10名专职网格员服务居民自治事务,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氛围。
搭建好组织框架之后,社区先后开展感恩教育、开创社区文明创建、家庭户卫生清洁文明评比等活动,居民在思想上发生明显转变,从“这是我房”变成“这是我家”,睦邻关系变得融洽、社区氛围友好和谐。
2018年10月,南宁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南宁市关于促进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方案》的出台,为南宁市其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各项目县区参考“震东模式”,每个集中安置点制定一套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实行“一点一策”,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南宁市2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部完成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