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文 苏华/图
时下,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荒废学业、未成年人利用家长的手机充值玩游戏等事件频出。如何保护网游中的未成年人?如何避免频频发生的大额充值事件?
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尽管各游戏平台遵循规定,在首次登录界面要求用户填写身份证号和姓名,经公安接口核对后才能认证成功。然而,实际上,不少未成年人在注册网络游戏时并非以个人身份信息注册。
南宁市民周先生说,15岁的儿子几年前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防沉迷”新规出台后,儿子确实收敛了一段时间。然而,好景不长,去年2月,他发现孩子每天“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周先生跟其他家长交流后发现,不少孩子绕开防沉迷监管都是同一套路:用亲属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来完成实名认证,随后再绑定自己的微信号或QQ号,由此逃避游戏时长和充值消费的限制。
▲一名小朋友在玩一款捕鱼游戏,如要增加获奖几率须充值。
家长朱女士说,各个游戏平台在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上各自为政,不同产品的游戏时间并不累计时限。比如,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有3款,每款每天都可以玩1.5个小时,叠加起来时长也很惊人,“应当对总的游戏时长进行限制”。
多名家长表示,“防沉迷”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但一些游戏平台流于形式,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绕过,并未起到实际的限制作用。他们建议,游戏平台应当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提高身份识别技术,完善认证系统。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