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他将壮医院开到了北京,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民族医药让更多人得到治愈 | 走近广西宝藏民族医药③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 阮萃

中医药、壮瑶医药一直是我国民族医药中的瑰宝,经过一代代的传承,这些古老的智慧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为我们解除病痛。近年来,中医药、壮瑶医药的传承人通过各类方式,从上一代老师傅手中将民族医药、技法等知识传承下来,用坚持让自己热爱的民族医药文化让更多人看见、认识、得到治愈。

因为热爱,他们接过了衣钵

李浪辉出生在广西苍梧县旺甫镇的大山里,家里祖辈七代行医,他的童年是在帮家人采药、背药箱中度过的。每当家人给患者进行诊疗时,他总是在旁边观看,久而久之,他开始对一些中药材、常见病症有了一些了解。

那时候,李浪辉虽然对中医很感兴趣,但对于医者的责任和使命感并没有太深的体会。直到有一次,他看见有重病患者在被家里人治愈之后,上门磕头致谢,他才明白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意义。自此,李浪辉立志,一定要走出大山,去救治更多患者。

“小时候,每当看见父亲救治病患,心里就想着自己也要成为那样的人。”乃清礼说。他家三代都是中医师,到乃清礼这一代时,由于父亲在他初中时中风偏瘫,能教他的东西很少,因此他开启了自学之路。“一路走一路摸索,想着一定把家族的中医理念传承下去。”乃清礼说。

▲乃清礼在给病人诊脉。受访者供图

南宁人张正是一名80后,祖父、父亲都是中医。他最初对中医并不感兴趣,但父辈已经为他指明了职业方向,他出于“无奈”选择了医学类的中专学校。系统地接触了医学理念后,张正开始对中医感兴趣了,积极学习中医理论,并决心要继续读大学,把父辈的衣钵传承下去。

坚定信念,他们守正创新

接过衣钵,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如何坚持,并在自己手上发扬光大,则是每位中医、壮医、瑶医需要思考的事。对此,李浪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992年,李浪辉来到北京进修求学8年,其间,他前后跟随多位中医名家学习,决心要将中医药学发扬光大。

从2002年开始,李浪辉在北京成立了多家医院、药店,2015年,他成立的北京壮医医院成为北京首家以“壮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机构。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参与制定多项民族药企业行业标准,参与研发多种新药及新产品,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成果,在学术方面,他已出版专著三部,并发表论文十多篇。

▲2023年,李浪辉带着他的专利整骨床亮相首届广西中医药产业大会。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阮萃摄

乃清礼在中专毕业后,前往深圳打工,其间,他一边自学中医,一边坚持工作。为了积累经验,他经常给同事把脉,把30多个同事的脉把了个遍。除了自学,乃清礼还四处求学,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他自创了一套诊脉法“三九全景脉法”,并靠这一技法替患者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

倾囊相授,他们心系传承

民族治疗方式、民族医药该怎么才能被更多人看见,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乃清礼表示,这些年,他一直在坚持收徒,只要对中医感兴趣,想学习的,他都接收,且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中医治疗方式倾囊相授,“我出身中医世家,应该把中医的精神传给更多人。”乃清礼说。

李浪辉则认为,应当把民族医药融入到“大健康”中,将养生、养老、保健等相关业务板块与中医药研发、疾病诊治捆绑,让广西的民族医药文化被更多人认识和接受。张正也认为,虽然自己生在中医世家,但传承不应该只停留在家族之中,而应当把所学的技能与更多人交流,把中医医术传承下去。

为了鼓励更多人了解民族医药,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教育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3年印发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师承教育管理办法》,提出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近年来,广西也积极推动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截至2023年12月,已建有各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9个,投入超过6000万元建设各层级传承工作室。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蒋为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