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文 杨翊/图
在肚脐眼上进行针灸,真的能治病吗?实际上,这种名为脐环针的治疗方式,具有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等作用,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还能调理亚健康。作为壮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一,脐环针是指用针具刺激脐部的相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病方法。近年来,这种治疗方式被推广到海外,让不少海外人士感受到中国传统壮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5月15日下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壮医经典病房,副主任医师卢敏正在使用脐环针为一名患者进行治疗。只见卢敏以患者脐中央为中心,在肚脐的外侧缘旁0.2寸处做一个圆环进行选穴。“脐环针进针的时候,先从肚脐下水平线6点钟方位入手,下部为‘地’,壮医把脐部分为‘天’、‘人’、‘地’三部,认为三部分别与不同的脏腑器官组织相通应。”
卢敏医生给患者施针前消毒。
卢敏介绍,在壮族民间,广泛流传着在肚脐治病的方法。1934年,当时的南宁医药研究所教师刘惠宁(字六桥,号潛初)在其《六桥医话》中记载了自己的见闻。一名孩童突发抽搐,母亲见状,便捉了一只竹丝鸡,将鸡屁股敷于孩童肚脐上,过了一会儿,孩童停止抽搐。到了20世纪80年代,壮医临床奠基人、国医大师黄瑾明带领团队深入壮族民间,整理出整套壮医脐环穴理论体系,并在《中国针灸学》中首次明确提出“脐环穴”穴名,让脐环针作为一种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得以广泛运用。
脐环针对于治疗失眠、不孕症、痛经、荨麻疹、脾胃病等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曾有一名患者,痛经了10多年,四处求医均无法缓解,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脐环针治疗后,其痛症症状明显减轻。加上综合其他治疗方式,该女子的痛经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卢敏医生正在给患者施针。
卢敏表示,壮医对于脐很重视,认为脐是人整体的缩影。它位于腹部中央,是人体内道路系统的一个汇集点,能和体内不同脏器器官组织相通。如果将肚脐眼周围的一圈看作是一个时钟,那每个时间方向都代表了一个穴位。如12点钟方向,代表了大脑、心、上肢,1点半方向代表着肺,3点钟方向代表着脾胃……壮医习惯取脐内环八穴进行针灸,在针灸时,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进行腹式深呼吸运动,并配合医生的手法进行吐纳调息,调动全身通路,以达到腹部变暖,手、足部散出凉意为佳。脐环针的特点之一在于采用无痛进针法进针,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配合医生的指令,基本感觉不到疼痛,这也是它深受患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脐环针开始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不少东盟国家如老挝、越南、柬埔寨的医学生、医疗人员等慕名来到南宁学习脐环针的治疗方法,并将这一方法带回了自己的国家。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也将这一特色疗法带出了国门,除了东盟国家,还传播到非洲的部分国家,让当地人得到有效的治疗,并为这一神奇的治疗方式折服。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吴思思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