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藏在校园里的地质博物馆,有多少“石”力?|于细微处见博物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

古生物化石、陨石、矿物、岩石和珠宝玉石……5万余件珍贵展品、300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陨石标本,都藏在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内。这里既是地球演化的立体教科书,也是八桂大地的地质基因库。走进这座有着4000平方米陈列展厅的高校博物馆,仿佛打开了一幅巨大的地质画卷。

从陈列室到博物馆,它诉说地球的故事

多年来,桂林理工大学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地质标本和科研成果,为了创建一个系统化的展示与教学平台,也为了向公众普及地学知识,1956年成立的学校标本陈列室历经六十载积淀,于2016年蝶变为现代化的地质博物馆,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本文图片均由馆方提供

地质博物馆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行星地球、陨石与深空探测、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等主题设有10个展厅,还对被誉为“地质历史活的教科书”的金钉子国际地层剖面、“天外来客”陨石、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系统展示。丰富而生动的地学知识科普,也在诉说着属于地球的故事。

岩石厅内各式各样的石头让人目不暇接。

“每件标本都是鲜活的地质笔记。”博物馆科普讲解及志愿者服务团负责人张佳莉介绍,馆藏标本多来自师生野外教学、科研的采集,如广西特色古生物化石标本、矿石等,部分珍品由校友和行业单位捐赠。一个个看似冰冷的藏品背后,蕴含着师生的奋斗与情谊。

镇馆之宝独具特色,藏着文明的密码

在博物馆一楼大厅,一个长约13米的鱼龙化石映入眼帘,令人惊叹。这具诞生于2.1亿年前的鱼龙化石出自贵州关岭地区,是目前国内高校博物馆收藏的最大完整鱼龙化石,也是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鱼龙是一种类似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生活在2.5亿至9000万年前的中生代。历经岁月变迁,这块化石依然保留着脊椎骨的完美弧度,仿佛下一秒就会摆动尾鳍,游回中生代的海洋。如今,它不仅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标本,更是公众理解生物演化的“活教材”。

博物馆一楼大厅内,长约13米的鱼龙化石镶嵌在墙上。

在我国陨石收藏领域,有“北天文(北京天文馆),南理工(桂林理工大学)”之称。地质博物馆内收藏有300余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陨石标本,涵盖八成以上人类已发现的陨石类型。其中有数十块南丹铁陨石,能够称为“镇馆之宝”的,是一块现存最大、重约2.5吨的南丹铁陨石。展厅内,这块来自45亿年前的星体残片与展厅灯光交相辉映,观众看到的,是比地球更古老的时空记忆。

现存最大、重约2.5吨的南丹铁陨石是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此外,南极科考主题展区是地质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展区,三代桂工人六次前往南极科考的故事在这里徐徐展开。科考常常伴随着疾风暴雪、极寒干燥、极昼极夜……自2002年开始,该校南极科考团队的缪秉魁、陈宏毅、夏志鹏和周祥四人,参加了六次南极科学考察,为我国极地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公众能通过这个展区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坚毅和勇敢。

与时代共振,书写科普新篇

地质博物馆开创了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小故事”展陈方式,开发“主馆+移动馆”场馆矩阵,以“1个主馆+3个移动馆”形成覆盖城乡的科普网络。地质博物馆科普服务团队为移动博物馆专门研发了课程和教材,开发了水晶种植、化石挖掘、辨识陨石、户外寻宝等科普活动,不断完善移动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功能与途径。

地质博物馆开展“火眼金睛识陨石”科普活动。

随着技术的更新,地质博物馆还通过VR全景、三维标本、融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建成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科普平台。 “地质博物馆的品牌活动地学科普营”“陨石探秘”等,每年组织公益科普活动走进校园、社区等地,让地学的知识传得更广。

每学年,地质博物馆都会向全校学生招募志愿者。张佳莉介绍,地质博物服务团从2017年成立之初的36人,至今已经发展到700余人。自2016年以来,地质博物馆累计接待公众25余万人次,走出去开展科普讲座145场,线上传播覆盖超1000万人次。

【观展提示】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上午9:30—11:30,14:30—16:30 (上午11:00,16:00以后停止入馆),周一、周日及法定节假日闭馆。

入馆方式:

校内师生及社会公众散客:参观者需提前(至少提前1天)在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活动服务→预约参观中进行门票预约,凭订单内的检票二维码或有效身份证件,经学校门口工作人员核验、地质博物馆检票后,即可入馆参观。

团体参观:团队负责人需提前(1—7天)在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官网→互动系统→预约参观进行实名注册、团体门票预约,审核通过后,参观当日团队每位成员需携带身份证件,在有效时间内检票方可入馆参观。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