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喀斯特秘境的眼睛:一群用镜头守护生命的广西追鸟人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有这样一群“追鸟人”,他们将镜头化作探秘自然的眼睛,记录大自然中灵动的“精灵”。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西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 “基因库”,目前已记录鸟类757种,占全国总数的50%。一起跟随“追鸟人”的视角,重新凝视这些万千生命。

悬崖上的“犀鸟父亲”

5月21日清晨,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处悬崖边,护林员韦忠新匍匐在观测点上,记录着树冠间的动静。忽然,一只嘴里衔着果实的冠斑犀鸟奋力扇动着翅膀,向巢穴飞去。

韦忠新的镜头里,每年都记录两只鸟筑巢、繁殖成功以及幼鸟破巢而出的过程。

冠斑犀鸟。韦忠新摄

与此同时,在广西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密林处,该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刘晟源正盯着归巢的冠斑犀鸟雄鸟把果实投进树洞的巢穴缝隙。

刘晟源镜头中的冠斑犀鸟。刘晟源摄

据统计,目前广西境内冠斑犀鸟种群总量约200只。广西西大明山保护区是冠斑犀鸟的重要栖息地,现存80至100只冠斑犀鸟,目前陆续进入育雏期。在保护区深处,数十台红外相机24小时不间断运转。它们曾拍下犀鸟夫妇协作衔泥封巢、雄鸟单日往返数十次投喂的画面,也记录过雄鸟为幼雏遮风挡雨、幼鸟破壳的场景。

滨海湿地的“鸟类翻译官”

每年秋冬候鸟迁徙季,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万只候鸟过境,护鸟员莫深杰拍下了不少关于这些鸟类的图片及视频素材。

2022年,莫深杰在自家门后的水塘边闲逛时,看见一只黑脸琵鹭。于是他拍下照片并发到社交网站,引发网友关注。这个意外的发现,点燃了莫深杰心中的火种。此后,他常背着相机,在芦苇荡里寻找水鸟踪迹。

黑脸琵鹭。莫深杰摄

据保护区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保护区内已记录到200多种鸟类,其中黑嘴鸥、黑脸琵鹭、小青脚鹬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七旬“听声辨鸟”达人

七旬老人林秀文有“听声辨鸟”的技能:一入林子,便能从嘈杂鸟鸣中辨别出鸟的品种。在他记录的200多个鸟种中,有20多个广西新记录。 2023年,他在那坡县山林中捕捉到陌生鸟鸣,录音鉴定后确认为广西新记录鸟种——亮绿色的绿宽嘴鸫。这一发现,让那坡成为全国鸟友的 “打卡地”。

绿宽嘴鸫。林秀文摄

林秀文的影响下,弟弟林秀武也成为了一名“观鸟人”,并在2021年拍下了广西首例红嘴钩嘴鹛。

如今,在广西德孚县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观测点,吸引着全国摄影爱好者。那坡已记录340多种鸟类,其中绿宽嘴鸫、淡喉鹩鹛、蓝枕八色鸫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达50种。

鸟类数据背后的守护与挑战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获悉,目前广西共记录鸟类757种,占全国总数的50%。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32种和161种,广西鸟类记录较往年新增25种,但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栖息地碎片化威胁加剧,让追鸟人的每一次拍摄都在与时间赛跑。无数“追鸟人”用镜头编织的生命故事,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捕捉,更是对生态保护的见证。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