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大足区②如何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重庆市大足区这样干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晓梅

“大足石刻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我们以数字技术为笔、石刻文化为墨,让文物活起来、思政红起来、教育暖起来……”5月23日下午,在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座谈会上,重庆市大足区教委基础教育科于勇的回答激起阵阵掌声。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面前的电子屏上,“文枢AI”实时调出全区12万中小学生的实践数据,大足区正以“石刻+数字+思政”融合模式,构建覆盖全学段、全场景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龙岗一小学生正在学习“发现石刻之美”华蔓花冠课程。

大足石刻“牵手”人工智能

“老师,这周还有AI画石刻的作业吗?”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学生的期盼,折射数字技术为传统思政课堂注入的活力。过去,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常面临“文化悬空”难题——资料难寻、课程设计低效、学生兴趣不足。而今,随着“文枢AI”的落地,这一困境迎刃而解。

由清华大学技术团队与大足区教委联合开发的AI模型,依托130亿个训练参数、60万条文旅素材及课标数据,构建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五大育人知识图谱,生成30余个沉浸式应用场景。教师只需输入教学目标,半小时内即可生成高质量教案;学生则通过AI绘画、语音合成等工具,将简笔画转化为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在“玩”中感悟石刻文化的深邃。

香国小学教师参加思政课基本功竞赛。

走进西子湾文化共享空间,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更为直观。AI创作工坊里,孩子们用鹅卵石绘制“数字石刻”,非遗传承人通过虚拟数字人传授剪纸技艺。这座“没有围墙的思政课堂”,串联起宝顶山实践中心、重汽博物馆等五大基地,让思政教育跨越时空界限,直抵心灵深处。

“小课堂”链动“大社会

“父母恩重经变相石刻中,母亲的目光饱含牵挂,父亲的手势传递力量……”宝顶实验小学“石刻小导游”身着汉服,向游客讲述孝道文化。三年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大足校园的常态。该校开发的《石刻小导游》校本课程,不仅获评重庆市德育精品课程,更带动全区100余所学校形成“一校一品”特色课程群——鹅卵石画、火龙舞、棕编技艺等非遗项目,纷纷化作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

大足区宝顶实验小学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大足区以“知行合一”为经纬,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至社会。在红岩重汽博物馆,学生们触摸三线建设者的奋斗足迹;在隆平五彩稻田基地,劳动教育浸润着“粒粒皆辛苦”的朴素价值观;在“行走的思政课”中,6万余名青少年的足迹遍布实践基地,16项特色项目如繁花绽放。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以‘五德教育’为主线,将红色文化、非遗技艺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既有历史厚度,更有现实温度。”

大足区教委召开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研讨会。

为凝聚育人合力,大足组建“专职教研员+学区研修员+学校教师”的“1+1+X”教研团队和1个市级、5个区级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联动西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推动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360余名教师通过“青蓝工程”“领航工程”等成长为既懂学科教学又精文化传承的思政教育人才,30余门“石刻+思政”专项课题落地生根。

“文化活水滋养思政创新之花

大足区以数字技术为笔、石刻文化为墨,有序推进“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目前已初步形成“云端一体化、交互智能化、虚实融合化”智慧教育生态,超8000名学生在数字思政场域开展跨学科实践。课堂浸润、活动培育、实践淬炼的三维立体育人图景也徐徐展开。教师运用数字人合成等技术,为学子绘制专属成长画像。“石刻文化+”系列赛事年吸引万人次参与,千名青少年在解说大赛中诠释“开山化石、励志图新”的城市精神。10余校千名“小导游”节假日开展志愿讲解,6万青春足迹丈量实践基地。

石刻小导游税明洁为西藏小朋友志愿解说。

未来,大足教育系统将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把“数字思政”理念深入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主体,把“协同思政”理念深入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编辑 唐佳洁

责编 陆旺

审核 黄新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