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晓梅
5月23日,一场以“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为主题的展览落地川美,40余家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记者齐聚于此,透过一幅幅艺术作品,探寻四川美术学院如何将文化理想深深植根于“民族认同”“家国意识”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之中。
40年代,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在“工”字房前合影。
艺术解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站在2025年,透过85年的历史回望过去,川美始终致力于对地域文脉、民族文化以及家国情怀的深度探索与在地化深耕。
川美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秉承立艺为民,用艺术唤醒民众的初心,逐渐探索到了重构与繁荣中华民族文化的可能。
《羊磴艺术合作社》。
新中国成立后,表达民族团结互助的西南民族叙事成为川美教学创作的思想主线。川美师生们以笔为媒、以画为介,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川美抓住了历史机遇。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挖掘地域生存体验与少数民族文化经验,并将其与新的艺术风格有机融合。由此,“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浪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推动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多元化发展。
“百年·百校·百村”。
此后,在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民族区域与地方文化构成了一条思想潜流,始终汇聚在川美关注时代,重塑区域精神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艺术追求中,师生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时代风貌、彰显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进入新时代,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进一步聚焦多元化的乡土人文与民族元素。从“羊磴计划”到酉阳艺术季,再到“百年·百校·百村”乡村美育行动,川美深入中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并借此表达个体与群体、传统与时代、民族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当下,基于当今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川美师生们正积极地参与“在地性”与“全球性”的艺术对话,在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也映射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西部观照与表达。
艺术赋能 打造川美特色育人之路
建校以来,川美人始终与历史同行,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出人才、出作品”办学特色,践行“志于道、游于艺”校训精神,现已建构“以美术学、设计学为两核,以艺术人文、影视动画为两翼,以建筑环艺和艺术教育为拓展”的办学格局。
璧山莲花穴项目。
在学科融合上,学校响应国家重大文化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航空航天与战略新兴装备工业设计等四大学科融合建设方向。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美术学、设计学两个博士点,2023年获得首批美术与书法专业博士点,2024年获得首批设计专业博士点,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焦兴涛《魂·韵》雕塑。
在师资培养上,学校稳步实施30余项人事改革,出台人才引育激励办法,推行“揭榜挂帅”科研团队建设、中青年人才海外研修工程、“卓越艺术人才计划”等。在创作导向上,学校以“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学术驱动,构建起具有川美辨识度的创作科研体系。
艺术出海 让民族文化闪耀国际舞台
“开放的六月”川美毕业季从2005年首次对社会公众开放,至今已成为重庆和西南地区一年一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为重庆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正是川美以艺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
川美校园。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川美扎根西部乡村,以艺术重构乡土文化基因,以美育浸润乡村美好生活,在贵州羊磴、巫山下庄、重庆柳荫、四川夹江等30余个实验场域中开展数百项艺术项目。学校作为唯一入选艺术院校获首批“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认定。
站在新时代,立足“一带一路”倡议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学校通过多维度对外交流,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成立了国内首家区域国别艺术研究院,获批内陆教育开放高地项目3项,教育部港澳台国情教育项目和对台交流项目9项。承办教育部2024产学研用国际会议“新兴设计与产业创新”分会,举办“2024国际艺术教育协会亚洲区域会议”。与爱尔兰、法国等国外艺术院校开设联合培养项目,签订校际学分互认协议。
《云涌高原》。
未来,川美将持续以艺术为纽带,深挖西部民族文化,以多元艺术形式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编辑 唐佳洁
责编 陆旺
审核 黄新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