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晓梅
7月2日上午,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四中)校长廖克杰的办公室门被敲响。两名校队的女足队员走进来,递上一张手写邀请函:“校长,今晚和三中的足球赛,您得去助威呀!”廖克杰欣然接过:“放心,一定去!”这温馨一幕,正是南宁四中“以体筑基,五育融合”理念的生动缩影。
学生进行独木桥训练。本文图片均为学校提供
寻路:唤醒沉睡的体育基因
南宁四中五象凤凰校区高中部,坐落在五象新区,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除了现代化的教学楼,便是那充满活力的运动场景:羽毛球场,白色羽球如流星穿梭;篮球场上,少年们身手矫健;足球场上,小球员奋勇争先。过来人都知道,眼前的景象来之不易。
2021年,廖校长初到南宁四中。校园体育设施少,足球场杂草丛生。“抓学习不能只靠压榨学生的时间!”这位广西教学名师敏锐地发现,在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体质健康被忽视了。
廖克杰翻出校史档案:2014年世界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上,南宁四中代表队获女团第二、男团第三;2015年第十五届“鲁能杯”国际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学校获男子高水平组团体第三……作为广西体育传统学校,南宁四中在传统体育项目上曾有过辉煌。
“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廖校长认为,学生的成长需要健康的体魄作为基础,而体育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依托“健康中国2030”蓝图,南宁四中“以体筑基,五育融合”的体教融合方案出炉:体育课制订分层分项教学模式,通过开设丰富的体育课程、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育活动空间;创新开设军体课程,引入云梯、独木桥、吊桥、匕首操、“红蓝对抗”等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坚韧品格;邀请学校获奖选手担任体育课助教。
如今的南宁市第四中学,已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南宁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还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学生在进行“翻越毕业墙”。
深耕:让运动成为校园日常
7月2日上午,高二班级的体育课正酣。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课。学校依据体育学科的实际,制订分层分项教学模式,体质较弱的学生先从基础班练起,水平高的可以进校队,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目标明确“四中毕业生每人会打一类球”。
如今,南宁四中校园里除了体育馆和运动场,教学楼的中庭也建了羽毛球场,乒乓球桌随处可见。教务处负责人介绍,学校里除了有高规格的室内乒乓球馆,还有20多张室外乒乓球桌,但这些场地依然供不应求,学生常需要排队“抢”位。
“我们的体育课还设置了‘冠军课堂’,让获奖的体育特长生给普通班上课。”学校负责体育特长生管理的李老师说。这种“兵教兵”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让体育特长生有了更多实践机会。今年,刚被同济大学录取的王玉铭、被中国矿业大学录取的黄宇堃,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
“体育生最怕‘练体育耽误学习’。”李老师说,为解决“训练挤占学习”难题,学校规定训练时间固定,不能占用正课。
除了常规的体育课,南宁四中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军体课程。军体课包括新生军训,体育课专项训练,以及“我是勇士”军体技能大赛。
高二学生陆翠英的成长便是最佳例证。入校时,她对军体项目陌生。通过军训和体育课里的军体训练,她逐渐展露天分。2024年,在广西“勇士-2024”学生军事训练营活动中,她获“医疗救护”一等奖和“实弹射击”三等奖。去年8月,她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军事训练营,获评“优秀学员”。备战中,她手肘和膝盖经常淤青,但从未放弃。如今,陆翠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报考军校。
追梦:体教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近两年,南宁四中体育教育迎来丰收。2023年,校羽毛球队在南宁市中学生比赛中斩获5金1银;6名学生代表广西队参加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羽毛球比赛,获中学组女子团体亚军;同年,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2024年,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高中部男篮夺得南宁市中小学篮球比赛(高中组)冠军,校乒乓球队获南宁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二名。
成绩背后,是学校对“五育融合”的深刻实践。变化,也在学生身上悄然发生。不少学生坦言,体育让他们更自信、更能抗压。有学生说,以前考试容易紧张,练羽毛球后学会调整呼吸,心态稳了,成绩也有所提升;也有学生表示,体育训练教会自己坚持,学习上遇到难题也不再轻言放弃。
更让学校欣慰的是家长心态的转变。最初,部分家长担心“搞体育影响学习”,学校用事实回应:体育生的升学率反而更高。如今,家长们主动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体教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校园里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们在赛场上拼搏,教室里专注,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因此得到显著提升。
南宁四中校内进行的篮球比赛。
李老师对女足队员邀请校长的场景并不意外。廖校长每年都会为“新生杯”足球赛开球,爱好体育的老师也会亲自担任解说员。“体育是师生关系的黏合剂。”同学们邀请老师共同运动、毕业生回母校约老师打球,这样的情况在这所校园里时有发生。
除了传统项目,学校还积极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廖校长透露,未来学校计划完善体育设施,增加游泳、轮滑、滑板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廖校长坚信,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塑造品格的基石。
编辑 莫丽莲(实习生)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