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黎伊玮
2009年12月29日,南国早报报道《广西肝移植受者成立首个“肝友会”》,让广西的读者深入了解了肝移植这个代表外科领域最高水平的手术。几十年前,由于医疗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上移植手术所需的免疫抑制药物尚未面世,患者存活时间并不长。1995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肝胆外科的彭民浩教授从国外留学归来,带回了先进的移植技术,开始组建广西的肝移植技术团队,经过不断探索,后来肝移植技术得以逐渐推广。
如今,广西肝移植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今年83岁高龄的彭民浩仍坚守在岗,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忱。他陪伴着广西首批接受肝移植的“肝友”迎来了重生后的10年、20年……
▲彭民浩(正中)为患者做手术。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广西医科大一附院提供
换肝二十四载
回首“重生之路”
南国早报曾于2021年4月20日发布报道《20年过去了,他们是广西肝移植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当年的4月19日,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肝胆外科为三位“肝友”举行了庆祝肝移植20年生日会,他们是广西首批接受肝移植且存活时间最长的人,现年73岁的刘季壮也是当年生日会的主角之一,为他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正是彭民浩。
▲2021年,本报报道了广西首批肝移植病友庆祝“20岁”生日。 报纸截图
8月13日,南国早报记者见到了刘季壮,一头白发的他神采飞扬,十分健谈。夏天炽热的风拂过,将刘季壮的思绪渐渐拉回到20多年前。“1999年,我突发严重的胃出血,最终被诊断为肝硬化。其间,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刘季壮回忆道,就当年而言,肝移植手术风险重重,但对他来说是唯一的活路。
2001年4月,手术成功后的刘季壮感觉自己如获新生,“十几个小时的手术,是彭教授及所有的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才把我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让我得以再次拥抱崭新的世界。”
术后第二个月,刘季壮便回到工作岗位,此后还利用闲暇时间前往全国各地旅游,甚至爬上了海拔几千米的玉龙雪山,“在山上,我和彭教授通了电话,他由衷为我感到高兴。”这些年,刘季壮保持着几乎每天游泳的习惯,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医患双向奔赴
共创医学奇迹
8月8日一早,记者在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肝胆外科病区看到,80多岁的彭民浩精神矍铄,已带着年轻医生们开始一间间查房,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的情况。
就在几天前,彭民浩刚完成一台腹腔恶性肿瘤切除手术。无影灯下近10个小时的奋战,是生命的托付,也是医者的坚守。“我们作为医生,是患者健康的守护人,要尽全力将患者从危急边缘拉回来,帮助他们转危为安。”
从医56年来,彭民浩深耕肝胆胰及血管外科疾病诊疗领域。他在1995年组建广西肝移植技术团队,1999年完成亚洲首例再次肝移植联合肾移植手术,被业界誉为“广西肝移植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彭民浩看来,医生和患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患者的信任与认可鼓励着医生不断挑战自我,医患携手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
彭民浩告诉记者,他接诊过的肝移植患者中,目前共有16名存活超过20年,其中不少患者和他一直保持着联络,如同亲友一般。“对待患者,要具备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三心’缺一不可。1996年,我提出了要为患者终身服务的理念,特别是对肝移植患者以及肝癌患者,做好随访很重要。我和很多患者都加了微信,他们有问题随时可以找我。”
虽然已是医学界里的佼佼者,但彭民浩认为,医学无止境,必须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患者把命交给我们,我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更要努力钻研,如何把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现在AI技术发展得很快,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新思路,不断拓展自身知识面。”彭民浩如是说。
荣休再披白袍
医术薪火相传
大多数人在退休后,往往选择回归休闲惬意的生活,而彭民浩被返聘后仍继续在岗位上努力耕耘,发挥“传帮带”作用。他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医术精益求精,不断引领后辈成长成才。
▲彭民浩带着年轻医护人员查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被问到退休多年为何还坚守岗位,彭民浩的答案朴实而令人动容:“我还想创新技术,做出更好的成果。国家培养了我,趁我现在还有能力做,我想为社会、为患者再多做些服务。”
彭民浩表示,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对技术进步追求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态度,在复杂手术中,熟悉掌握、运用技术的能力非常重要。当年,他远赴国外进修,将彼时尖端的肝移植技术带回广西,如今肝移植技术在全区已得到普及。未来,他期望这项技术能取得更多突破,挽救更多患者的家庭。
“现在医疗环境远胜于从前,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必须注重学习,否则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彭民浩谈到,如今年轻一代的医生们拥有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前行的接力棒已交到年轻人手中,相信他们能迎难而上,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