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特别报道 I 胜利纪念日,聆听抗战英雄故事和心声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无数抗战将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正义,奔赴战场、同仇敌忾。他们以铮铮铁骨战日寇、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抗战将士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的故事,我们永不能忘。

广西日报与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动,拜访部分健在的抗战老兵,聆听英雄故事和心声。他们的记忆里,有顽强战斗的勇敢,有战友牺牲的悲痛,更有胜利时刻的欣喜若狂;他们的讲述中,饱含着对民族的赤诚,对和平的珍视。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能重温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更能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他们的事迹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今日之中国,山河重光,人民豪迈。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英雄的中国人民必将在伟大斗争中书写新的英雄史诗。

■ 105岁抗战老兵赵茂林——

跟着中国共产党打赢了这场战争

8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广西医科大学宿舍区赵茂林家中拜访。只见这位105岁的老兵端坐于电视荧屏前,正凝神看一部抗战剧。

看到记者来访,赵茂林脸上的皱纹里漾开笑,眼神温和却有力。谁能想到,这位需人搀扶的老者,曾是扛着黄铜军号冲锋的战士——走过长征,打过鬼子,还刚刚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赵茂林讲述当年抗战故事。视频摄制: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回忆14岁参军,赵茂林声音洪亮了几分:“1934年在四川老家,听说红军招兵,我立马报名。”他抬手比到腰边,“那时个头还没步枪高!”后来,赵茂林在抗日游击战中成长为优秀司号手。

“领导指令一到,号声必须立刻响!”他坐直身子,右手做握号状,指节绷得发紧,“冲锋号和撤退号调子像,鬼子摸不着头脑,但战士懂,号声还能振奋军心。我们打游击灵活,号声响起,我们进攻快,撤退也快,敌人拿我们没办法!”话语间满是骄傲。

抗战时,赵茂林随部队转战南北。日子是苦的,但他更念着老百姓的好。“那时补给全靠老百姓支持。”他坦言,部队遇围攻时,常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战斗才能突围,“支撑我的,是打胜仗的信念。”

提及1945年8月15日,赵茂林记得很清楚,话刚起就露笑意,说着说着忍不住“哈哈哈”笑出声:“领导从收音机知道日军投降,当众宣布后,部队全沸腾了,战友们欢呼着,有的还拍着肩哭,太高兴了……”

退伍后,赵茂林任广西医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兼人事处处长,做事始终带着军人的严谨。离休后,他也去部队、学校给年轻人讲战斗故事。

如今,高龄的他已难赴一线宣讲,心声却清晰坚定:“我活了100多岁,最骄傲的就是跟着中国共产党打赢了这场战争!”他顿了顿,语气深沉而恳切,“希望年轻人一定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得把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下去,让咱们的国家永远硬气!”

电视荧屏里,抗战剧的冲锋号再次响起,他微偏头,嘴角上扬——仿佛又变回战壕边的少年,迎着枪林弹雨,吹响那支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冲锋号。

采访结束时,赵茂林郑重敬了军礼。

■ 100岁抗战老兵孙洪秀——

我们当兵就不怕打仗

孙洪秀声情并茂地讲述抗战故事。视频摄制: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您怕打仗吗?”

孙洪秀腰板忽然挺直,声音斩钉截铁:“不怕,我们当兵的不怕打仗!”尽管年纪已100岁,但未曾磨去他的铮铮铁骨。

他出生于1925年,家乡在江苏淮安,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孙洪秀留在广西百色工作生活。

孙洪秀在新四军担任侦察兵。他回忆起一次惊险的情报传递经历。当时,他扮作“伙计”,假装哑巴牵着毛驴,战友则扮演“掌柜”,负责与敌周旋。两人赶着驮运盐巴的毛驴,一路向敌占区行进。

刚到城门,荷枪实弹的日军上来盘问,孙洪秀手心满是汗,生怕藏在盐袋夹层的情报被搜出,一旦暴露,不仅两人有危险,部队作战计划也会受影响。好在两人常以送盐为名往返,哨兵眼熟,他们沉着应对,最终安全通过盘查,及时送达了情报。

“还记得1945年的8月15日吗?”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大家非常高兴。但来不及庆祝和战斗休整,部队就接到紧急命令,连夜开赴东北长春,去接受日军投降。”

到了长春,据点的日军拒不向我们缴械,认为新四军和八路军不是中国正规军,态度极其顽固。“当时团长下令:不投降,就打!一时间,手榴弹像暴雨一样砸过去。”孙洪秀回忆,“日军随后紧急摇着白旗,愿意投降缴械,真是解气!”

采访临近尾声,孙洪秀向大家致以军礼。

今年“七一”,孙洪秀在武警广西总队百色支队营区,与官兵们共同度过了自己的100岁生日。这位精神矍铄的老兵,至今仍坚持每天收看新闻,关心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多年来不辞辛劳深入军营、学校,为年轻一代讲述抗战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当问及有何愿望或期盼时,孙洪秀缓缓竖起3根手指,语气坚定而清晰:“我想争取活到111岁。”他微微向前倾身,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我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多看几眼如今强大的中国和现代化的军事装备。等到那一天,我要告诉他们——你们的牺牲,值得了。”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是每个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孙洪秀感慨万千,“如今,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现在的生活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幸福。我们要团结一心,勿忘历史,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 99岁抗战老兵杨莲——

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

视频拍摄: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我是1944年10月参加革命,那时我18岁……”8月27日,北海市一间普通民居内,99岁的抗战老兵杨莲坐在轮椅上,缓缓讲述那段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烽火岁月。

客厅的墙面上,“光荣之家”红色牌匾熠熠生辉;泛黄的革命烈士证书(系其兄杨石清)、戎装老照片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往昔峥嵘。

1926年6月,杨莲出生于广东省遂溪县界炮镇上龙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5岁时,父亲因积劳成疾、无钱医治而遗憾离世,母亲带着年幼的三兄妹举步维艰。由于家贫,哥哥杨石清十来岁就外出打工,在革命思想的感召下,毅然投身革命事业。

“18岁那年,在哥哥的影响下,我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成为前线卫生员。”杨莲回忆,当时只想我们贫困人民不受压迫,能过上好日子。

99岁抗战老兵杨莲。

革命之路从非坦途,1945年农历二月二十二,哥哥杨石清在抗战中不幸被日伪军抓捕,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被活埋致死,年仅23岁。采访中,提及这段往事,杨莲不禁老泪纵横,声音哽咽。

“革命,就是要有流血牺牲,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哥哥的牺牲,让杨莲更加坚定了抗击日寇的决心。

作为战地卫生员,杨莲亲历无数次大小战役,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全力抢救伤员。“每次战斗都打得激烈,身边的伙伴接连中弹倒地。奔跑在战场上,子弹‘嗖、嗖、嗖’地从耳边擦过,生死就在一瞬间。但为了挽救战友的生命,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当时急于抢救伤员,在战地上跑得太猛摔断了右手,现在手腕旧伤还时常疼。”杨莲伸出手臂说道,残酷的战争让她耳膜受损、腿脚落下残疾,解放后被定为三等甲级残疾军人。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后,我们都高兴得说不出话,战士们又唱又跳!”回忆起80年前抗战胜利的时刻,老人眼中重新闪耀光芒,“许多战友和群众牺牲在抗战中,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

在长期对敌斗争中,杨莲经受住了考验,194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硝烟散尽后,她始终坚守初心,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还经常受邀到机关、企业、学校,用亲身经历开展红色教育。“我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党员,有责任和义务把那段革命历史告诉年轻人,让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我们的前辈为了革命,流血牺牲换来幸福生活,后人不能忘记,要接续奋斗!”杨莲拿起笔,一笔一画写下寄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 98岁抗战老兵李学孟——

为了后代能过上好日子

抗战老兵李学孟向记者讲述当年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视频摄制: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伍永志

8月25日,在来宾市兴宾区鸿华小区,98岁的抗战老兵李学孟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接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时,身躯突然挺得笔直,缓缓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瞬间,仿佛将时光拽回1945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夏夜——18岁的农家少年,在参军首日就经受战火淬炼,用一场胜仗,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铁血军魂。

1927年,李学孟出生在山西晋城。他曾目睹日军的暴行,“我们村有100多户人家,日本鬼子来扫荡时,乡亲们都躲进山里,他们就放火烧房子,烧了好多房子。”老人回忆时,语气里带着隐痛,“看着家园被毁,村里第一批36个、第二批18个年轻人,毅然参了军。”

1945年7月,18岁的李学孟加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炮兵连。“我是当天下午4时多补充到部队,当晚就和日本鬼子打了仗。”李学孟记得清楚,战斗打响后,连队的一名副班长担心他们一帮新兵怯场,就挖了一个战壕让大家隐蔽。

“炮弹在头顶呼啸而过,炸起的泥土落满全身。”李学孟描述战场情景时,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班长、副班长拍着我后背问‘怕不’,我梗着脖子说‘不怕’,其实心里直打鼓。”说到这里,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毫不掩饰当年作为“新兵蛋子”的紧张。

天际泛白时,反攻的号角响起。这些初上战场的新兵们,奋勇出击。“我们胜利了!”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第一次打仗就打了胜仗,还缴获了敌人的各种武器,新兵的胆量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这场持续到凌晨5时的战斗,让年轻的李学孟完成了从农家少年到革命军人的蜕变。此后,他又参加了多场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当胜利的消息传来,中国举国欢庆。

“那天,部队召开军人大会,战友们扭着秧歌,高唱《大刀进行曲》,大家把这首歌唱得震天响!”李学孟对记者说起这个场景时依旧激动,忍不住再次高歌,声音洪亮如昔。

新中国成立后,李学孟在云南多个驻地部队工作。1966年转业到广西,1983年12月离职休养。

目前,这位抗战老兵把珍贵的军功章传给了孙辈。“这是比家产更金贵的传家宝!”他说。

当女儿告诉他,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时,李学孟眼中含着泪,语音微颤却字字清晰:“当年打鬼子,就是为了我们后代能过上好日子。现在看到国家富强,我打心眼里高兴!”

98岁抗战老兵李学孟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 98岁抗战老兵陈福——

铭记历史,继往开来

视频拍摄: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江宏坤 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8月25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在柳州市静兰路附近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

光影中,一位老兵的旧军装上,9枚勋章熠熠生辉。他手持四角拐杖缓缓走向记者,伸出右手表示欢迎。

老兵年纪大了,但军礼永不忘。

老兵叫陈福,1927年1月出生,今年98岁,参加过抗日战争,刚刚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纪念章戴在胸前,老人无比自豪。

1943年,16岁的广东化州少年陈福,瞒着家人找到途经他们村子的抗日部队,要求杀日寇、保乡亲。

陈福记得,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一个叫“白高广”的地方。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部队伤亡不小。残酷的战斗没有吓倒年轻的陈福,而是让他更为坚韧,杀敌报国的意愿更为强烈。

持续的战斗,负伤不可避免。

“有一次战斗,炮弹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爆炸。”陈福立即卧倒,侥幸逃过一劫。但当时脑子里被炮弹震得像有无数只蜜蜂在飞,后来右耳就失聪了。

至今,陈福的左眼、左肋等地方,仍留有激烈战斗导致的伤痕。

“还未成年就打仗,害怕吗?”记者问。

“不怕,心里有股劲!”陈福说,侵略者烧杀抢掠,人人痛恨。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福参加了解放战争。1966年,他到广西露塘农场(现柳州监狱)工作,1987年离休。

“我时常听到陈爷爷的故事,每听一次就红一遍眼眶。”柳州监狱警察李玉婷说。在看望陈福时,李玉婷说起她递交入党申请书一事。老人当即回应:“入党好,一定要入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退休后,陈福常教导后辈,“我们这辈人老了,你们是初升的太阳,以后靠你们了,要永远跟党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想请您给后辈写几句话。”采访结束之际,记者提出请求。

“铭记历史,继往开来。”陈福在白纸上写下8个字。

报纸版面。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