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雷小琴 实习生 李雨欣 彭菲菲
近日,融合壮族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壮锦包包在南宁悄然走红。从外地游客争相选购的伴手礼,到本地年轻人日常搭配的潮物,壮锦是与宋锦、云锦、蜀锦齐名的 “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包包正凭借国家标准的护航和年轻一代的创新,从博物馆里的非遗展品变身为街头的时尚符号,书写着千年技艺的 “破圈” 故事。
壮锦的 “出圈”并非偶然
壮锦包包作为融合壮族千年织锦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特色伴手礼,既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日常搭配的实用价值,受到众多外地游客青睐,销量持续攀升。
近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从朝阳商圈到民歌湖音乐小镇,带有壮锦元素的时尚单品已然成为街头新风景。在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几家壮锦非遗主题店,摆放着壮锦包包的展台总能吸引游客驻足,大家纷纷选购各种色彩斑斓的壮锦包包。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设计的壮锦包包。南国早报全媒体实习生 李雨欣摄
如今,壮锦正以时尚新包袋为载体,在南宁的街巷间掀起一阵 “热潮”。然而,壮锦的 “出圈”并非偶然。
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中的少数民族织锦,其千年技艺曾一度面临传承困境。一方面,传统技艺多依赖手口相传,且学习该技艺需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进行,这让年轻一代望而却步,导致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断层明显;另一方面,产品固守传统样式,脱离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销售依赖政府订单或旅游粗制仿品,市场化能力较弱。
转机出现在 2025年5月1日——我国首个少数民族非遗纺织类国家标准《壮锦》正式实施。这项由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主导制定的标准,耗时三年调研论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壮锦的术语定义、工艺规范和安全指标。自此,壮锦产业如同被注入活水,那些曾困扰行业的“老问题”正被一个个破解,千年织锦在标准化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恩戴壮锦美学馆展示的壮锦包包。恩戴供图
记者从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获悉,自《壮锦》国家标准实施以来(2025年5月1日),该院壮锦包包在主营产品中的占比已提升至35%,生产方式的革新尤为显著。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参与研发或指导生产的壮锦包包,在2025年上半年总产量就达到了约7万个。其中,传统手工织造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占比分别约为30% 和70%,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助力壮锦产品规模持续扩大。从传统的头巾、披肩,到现代的包包、服装、头饰、文创产品,甚至是奶茶包装,壮锦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
从“非遗展品”到“时尚符号”
壮锦包包上的纹样,是千年民族智慧与当代设计美学融合的结晶。在南宁三街两巷木棉远山壮锦主题店里,壮锦包包琳琅满目。据店长介绍,他们采用壮锦传统的“回”字纹、“井”字八角纹等纹样,搭配新颖的配色以及牛皮等新材质,使壮锦包包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富有新意。
三街两巷绣蕴坊壮锦主题店。南国早报全媒体实习生 李雨欣摄
在南宁三街两巷的绣蕴坊里,另一款壮锦包包也展现着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包上丰富的几何图案以及一些类似鸟兽造型的纹样,采用不同色彩丝线交织而成,搭配当下流行的新配色和托特包型,让壮锦纹样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契合现代消费需求。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年轻设计师们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款式。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广西工美院研发设计部副经理黄武江向记者介绍:“我们将壮锦面料运用在包包上,通过创新设计,让配色更素雅,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需求。” 他们借助 AI 辅助设计,让传统纹样更好地与现代审美结合,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壮锦这一千年非遗注入现代创新活力。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壮锦生产线。工美院供图
目前,壮锦包包在研究院关联产业总产值中占比95%以上,其中现代创新设计产品占比超80%,充分印证了创新设计对市场的精准对接。同样,恩黛壮锦美学的包包也运用了AI技术,顾客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产品的详细介绍。
从广西工美院的壮锦集合店到南宁街巷里的壮锦主题店,壮锦包包的身影无处不在,价格梯度覆盖了从亲民到轻奢的不同需求,真正实现了从“非遗展品”到“时尚符号”的华丽转身。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