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在“噪音战场”写就传奇
茅盾
茅盾的长篇小说
《霜叶红似二月花》
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
你绝对想不到
这部作品竟然是
在桂林一间狭窄的厨房里
写出来的
香港沦陷 避难桂林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
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
全面展开了“南进”战略
香港瞬间陷入战火
茅盾
茅盾与夫人
不得不踏上离港之路
在时代的洪流中漂泊辗转
他们将去向何方
一家人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离开香港后
茅盾夫妇二人一路辗转
最终抵达桂林
那一年 茅盾45岁
正处于他的创作高峰期
厨房变书房
茅盾把警报声当创作计时器
当时的桂林
是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
文化中心
会聚了上千名文化人
然而
本应如山水画卷般静谧的桂林
正被战火灼烧得千疮百孔
电视剧《阵地》剧照 茅盾 保剑锋 (饰)
茅盾夫妇只得住在一处
不足几平米的厨房里
油盐罐与手稿
争夺着方桌的领地
而楼上太太们搓麻将的脆响
楼下女佣洗衣时的家长里短
昼夜不息地撞击着他的耳膜
“轰炸机才是真正的闹钟啊”
茅盾望着防空洞外盘旋的日机自嘲
当全城百姓瑟缩在岩洞中时
他偏执地将警报声
化作创作计时器
油灯摇曳
钢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
与日军轰炸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
《霜叶红似二月花》
抗战文艺“巨大之收获”
电视剧《阵地》剧照
正是在这般嘈杂危险状态下
《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初稿
如同石缝中的野草
以日均2000字的速度疯长
小说的开篇
便沉浸在现实与魔幻交织的色彩之中
江南水乡的深宅大院外
新式轮船激起的浊浪
拍打着封建乡绅的煤渣山
茅盾将桂林陋室的嘈杂声
融入书中
让赌桌旁的太太们
与灶间仆妇的碎语
化作书中新旧势力较量的和弦
资本家王伯申与赵守义的博弈
实则是作家
对桂林文化界暗流的隐喻
当桂系军阀假意“民主”招揽文人时
茅盾笔下的妥协结局
早已预言了这种脆弱的平衡
9个月50万字的创作奇迹
在桂林的9个月间
50万字的创作狂潮中
茅盾完成了
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造影
《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命名
源自他看透的生存智慧
就像杜牧诗句中被偷换的“似”字
桂林文人圈的文化沙龙
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霜叶”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纵是霜叶,也要红得让侵略者胆寒!”
当时的桂林
不仅是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
更是文化抗战的主战场
上千名文化人会聚于此
通过演讲 戏剧 出版等方式
为抗战讴歌 呐喊
电视剧《阵地》剧照
1942年冬
茅盾离别桂林时
田汉在月牙山设素宴饯行
茅盾望着漓江上的渔火
吟出“侧身北望思悠悠”
茅盾(右一) 沈霞(左一) 沈霜(右二)
女儿沈霞 儿子沈霜
仍在延安读书
许久未见
而他的文字早化作漫天霜叶
飘进每个中国人的精神疆域
40年后
刻着“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石碑
在观漪桥畔立起
当年厨房里的油灯
终成照亮文学史的星辰
编辑 邱晨
责编 梁冰欣
审核 段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