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董伊宁
8月的广西上林县,暑意正浓。在大丰镇牛头庄的陆回香稻鱼种养综合基地里,新插的秧苗才30厘米高,却已显露出勃勃生机。广西那山茴香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茴香蹲在田埂边,指尖触到松软的泥土时,几条蚯蚓悄然探出头来。她欣喜地说:“土壤里又见蚯蚓了!30年前,这片土地也曾这样充满活力。”自从益生菌技术引入稻田后,这片曾经因过度耕作而“疲惫”的土地重获新生,也成为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生动写照。益生菌生态稻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重塑水稻种植的生态版图。
▲无人机在喷洒益生菌。受访者供图
化肥退,益生菌进
“这些年,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结果土壤越来越硬,连蚯蚓都看不见了。”陆茴香的话,道出了许多农人的共同困扰。转机出现在对生态种植的探索中。受日本EM菌技术启发,陆茴香开始尝试用益生菌改良土壤。这一想法,与专注益生菌研发的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谋而合。
微康农业植物土壤健康事业部植保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郭洋涛介绍,长期滥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板结、微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微康农业孢子益生菌能重构土壤微生态,这正是其成为农耕新选择的核心原因。“益生菌微生物肥的核心成分并非传统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而是围绕‘功能微生物+辅助载体/营养物质’构成,二者协同作用以提高肥效。”郭洋涛说。
▲益生菌种出来的稻谷,进入扬花期。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摄
科技入,稻田重获新生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益生菌肥料需要经过多道关卡的考验。科研人员要筛选合适的菌种,测试实际效果,还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调整配方。为了应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先确保菌种能适应不同环境,再为不同地区定制方案,最后派技术人员到田间指导使用。
“不用农药”是益生菌种稻的一大特色。益生菌能在水稻根部形成保护层,既抑制有害菌,又增强作物自身的抵抗力,相当于为水稻撑起了“保护伞”。
长期使用的效果显而易见。数据显示,使用益生菌肥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升,透气性也明显改善。“现在的土壤又松又软,就像30年前一样。”看着土壤的新变化,陆茴香发自内心感慨科技赋能带来的改变。
土壤变,生态效益显现
土壤的改善直接转化为水稻的生长优势。与传统种植相比,益生菌培育的水稻根系长度增加20%~40%,侧根数量提升30%~50%,发达的根系让植株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在抗病性上,益生菌通过抑制病原菌、诱导水稻自身免疫,使纹枯病、稻瘟病发病率降低30%~60%。郭洋涛介绍,益生菌在河南漯河的田间试验显示,这类技术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可达50%左右。
除了生态效益,益生菌生态稻更带来了品质的提升。陆茴香坦言:“我种的品种首先考虑的是口感,没有优先考虑高产。因为现在大部分人都追求生活品质,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
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赢得了市场认可。在2019年一次农业展会上,一位阿姨闻到上林益生菌水稻的米香后,当场购走全部20余袋展销品;此后多年,她始终选择该品牌大米,家中长年吃陆回香大米的两个孩子,能立即辨出陆回香大米与普通大米的区别。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提高,益生菌生态稻这种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模式,正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如今,在上林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这片土地正在用最自然的方式,诉说着生态农业带来的改变。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