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2025全国地方媒体总编辑看无锡|锚定“中国经济学特色名村”,800年无锡礼社老街悄悄火了!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

 .

10月29—31日,现代快报、新京报、海峡都市报、潇湘晨报、沈阳晚报、生活报、红星新闻、大皖新闻、新快报、南国早报、长春晚报、澎湃新闻、深圳报业集团、新黄河、半岛都市报、风口财经、长沙晚报、九派新闻、江南都市报、极目新闻、燕赵都市报、市场星报、上游新闻等20余家全国地方媒体齐聚无锡,开展2025全国地方媒体总编辑看无锡活动,深度剖析无锡发展经验,探寻城市蓬勃发展背后“密码”,全方位展示无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与突出成就。

青石板映着斑驳光影,古戏台留存岁月余韵,经济学家“摇篮”文脉悠长……10月30日下午,2025全国地方媒体总编辑看无锡活动走进位于惠山区玉祁街道礼社老街,实地感受这座运河边江南古村的魅力。

作为无锡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800年历史的惠山区玉祁街道礼社老街,正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沉睡的人文历史资源苏醒,成为兼具文化质感与生活气息的乡村文旅新地标。

惠山区玉祁街道礼社老街 玉祁街道供图

800年的运河边江南村落,得以完好保留

据史料记载,礼社老街始建于南宋,相传最初因南宋官员吕文缨定居于此而得名“吕舍”,清乾隆年间薛氏家族兴建街市后更名为“礼社”。明清时期,该村依托京杭运河逐步形成了“九潭十三浜”的水系格局,石库门、方砖楼等建筑元素构成典型江南水乡风貌,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地。

玉祁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由于靠近京杭运河,无锡一带的商贾要沿着水路北上或南下,礼社都是重要的中转站,这里也逐渐发展成为江南一带的商业汇聚地。就连各类戏剧班子要去外地演出,途经礼社,都一定会在此停留,在这里提前给村民演上一场!

虽然礼社老街只有短短250米,但街上的物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拥有薛暮桥故居和孙冶方故居2处省级文保单位,礼社师范堂和礼社水龙宫、礼社崇本堂3处市级文保单位,12处历史建筑和诸多的古井、古树、古码头等历史遗迹,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江南传统村落的模样。

如今,常有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打卡。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薛家大院的砖雕门楼、礼社沈宅的天井回廊,尽显江南民居的精巧;西街水龙宫就是现在的消防站,中西合璧的形制藏着江南人的智慧与审美,还有老理发店、老面馆等业态得以保留,就是最江南的味道!

走出“经济学双子星”,擦亮文化名片

“当然,礼社的珍贵不仅仅在建筑,更在文脉。”2023年,惠山区启动玉祁街道礼社老街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负责人表示,这里历来崇文重教,清代便走出33位秀才、6位举人,近现代更是涌现出“经济学双子星”孙冶方与薛暮桥,以及女性教育家薛正、国画大师秦古柳等一批文化大家。

孙冶方纪念馆 玉祁街道供图

礼社老街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原则,孙冶方、薛暮桥故居已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馆内陈列的手稿、藏书,生动展现了两位学者的学术生涯与家国情怀;3处市级文保单位及12处历史建筑实施针对性修缮,同步开展河道清淤、驳岸加固工程,让“九潭十三浜”的传统水系风貌重现。

古戏台旁,新建的九龙宫成为省级非遗“玉祁龙舞”的固定展演场地;而有着百年历史的“礼社大饼”,凭借“甜圆咸椭”的独特形制入选市级非遗,成为游客体验民俗的必选项目;值得一提的是,礼社村的保护和开发,并未打扰这里的原住民,薛氏后人们仍在这片土地生存与发展。

“我们不搞过度商业化,要让文化成为老街的核心吸引力!”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下一步,将依托孙冶方、薛暮桥的学术资源,打造集文化体验、会议研学、水乡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经济学特色名村”,让礼社成为中外学者和市民游客了解和感受“中国经济学”的活态展示窗口。

“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无锡之所以能成为经济沃土和文化高地的人文密码!”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广西南国早报副总编辑赵永胜连连称赞,“礼社”这个名字也透着文化,这里人杰地灵,人们思维活跃,走出了闻名中外的经济学家,体现着经世致用的江南智慧。

如今,礼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修复提升一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计划将新建统计史馆、经济会堂、孙冶方纪念馆和经济科学基金会文献馆。目前,崇本堂修缮已初步完成即将对外开放,这里将作为“薛暮桥纪念馆”,让市民和游客更全面、立体地了解这位经济学大家。

编辑 梁冰欣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