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文 邹财麟/图
11月6日至8日,2025年广西农业国际博览会上两大亮点引人注目:一侧是50名科技特派员携63项农业成果惊艳亮相,以科技之力为乡村产业赋能增效、点亮发展新途;另一侧,“第一书记市集”展位人气鼎盛,带着乡土气息的 “土宝贝”直抵城市消费端。

2025年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成果展现场。
网纹瓜背后的田间科技支撑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D区的一个角落里,广西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乡村科技特派员唐小付正忙着将圆滚滚的网纹瓜切成小块,清甜果香引得过往市民驻足品尝,入口后无不赞一声“真甜”。
这些带着自然鲜甜的网纹瓜,源自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抬填造地农业种植示范基地,正是唐小付潜心指导的成果。他已成功育成5个高产高糖、耐高温的特色高品质南方厚皮甜瓜品种,建立2个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面积达1156亩,新增产值232万元。

平陆蜜瓜。
记者了解到,唐小付从2002年开始下乡,2012年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扎根田间,已深耕助农一线20多年。在他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数十万农户掌握了科学种植技能,将一款又一款优质农产品成功推向消费端。
“唐教授在我们那儿特别抢手,大家都盼着他来指导!”来自长塘镇的蔬菜种植户覃青山也专程赶到现场。他坦言,多亏了科技特派员的精准帮扶,不仅能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种适配品种,还在专家助力下打通了销路,实实在在提升了种植效益。
科技特派员深耕八桂田垄
作为全国率先推行乡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省份,2025年,广西选派4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化身“田秀才”深耕田间地头,以"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户手中的"致富钥匙"。
展会现场,还有多个优新品种成焦点: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徐炯志团队选育的“桂丰早”龙眼早成熟7—10天,推广面积超1万亩;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郑树芳团队的山黄皮“玉玲珑”填补早熟市场空白,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覃振师选育的国内首个蛋黄果“仙桃1号”已落地2.5万亩,成为农户增收标杆。他们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推动广西农业从“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型。

现场展出的鲜花品种。
据了解,广西通过“统一选派、统一管理、统一投入、统一组团”的机制创新,已构建起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这些科技特派员化身“田秀才”“土专家”,既带来优新品种,更带去先进种植技术和市场理念,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指导、远程帮扶等多种方式,让越来越多农户掌握科学种养技能,推动广西特色农业从“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型。此次成果展不仅是科技助农成效的集中展示,更搭建了成果转化、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不断的科技动能。

特派员与观众交流。
第一书记市集里“宝物” 集结
另一边的“第一书记市集”同样热闹,西林高山茶叶、生态蜂蜜,田东富硒芒果、有机蔬菜等农特产品带着泥土芬芳整齐陈列。驻村第一书记作为“销售员”,通过现场吆喝、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广农产品,直接搭建起消费者与农户的对接桥梁。

自治区民政厅派驻西林县旺子村第一书记在现场直播带货。
“我们翻山越岭找货源、精挑细选控品质,就是想把村里的好东西推出去。”自治区民政厅派驻西林县旺子村的第一书记介绍,博览会搭建起乡村与城市的精准对接桥梁,既让市民一站式尝到原生态美味,也为村民的辛勤付出拓宽了销路,让乡村好物真正实现价值变现。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双梅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段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