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柚子还能做成罐子?广西乡村工匠用手艺带动农民增收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文 邹财麟/图 实习生 刘林怡

11月6日至8日,2025年智慧农业博览会和广西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亮点十足。当高科技AI农业凭借智能装备吸引目光时,位于D区二楼两侧的广西乡村工匠推介展区,29位广西乡村工匠现场献艺,以“指尖魔术”让传统技艺焕发光彩,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

桂林罐。

指尖藏匠心 展会绽芳华

记者走到左侧第一个展台前,目光立刻被整齐摆放的黑棕色小罐子吸引。它们大小不一,罐身温润有光泽,部分点缀着独特凸起“金斑”,触感细腻。

“这是我们的桂林柚罐,属于自治区级非遗工艺‘桂林漆器’的一支。” 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宣传选树对象王伯杨告诉记者,桂林柚罐由柚子制成,需经选果、揉果、填糠定型、晒制、打磨塑性等几十道工序,耗时2~3个月。

见记者对罐身上的“金斑”好奇,王伯杨解释称,这些花纹是柚子被虫咬、风吹出的痕迹,经工匠加工后成为独特亮点,让柚罐更具观赏和收藏价值。此外,柚罐还可醇化茶叶,生涩的新茶存放两天后香味更浓郁,深受茶友喜爱。

壶身带有“金斑”的桂林柚罐。

聊到展会反响,王伯杨脸上洋溢着自豪:“这几天,每天都有很多外国观众围着展台细致询问柚罐的原料和制作工序,不少人当场购买当纪念。”

不远处,宾阳竹编的竹条在工匠手中翻飞,壮族绣球的绣线闪着光泽,金属工艺展台前也围满了欣赏“变废为宝”的观众,各类传统技艺轮番展示,引得市民和游客驻足端详、聆听匠心故事。

乡村工匠在现场编织壮锦,观众在旁边拍摄记录。

政策筑根基 匠才强培育

记者了解到,2022年以来,广西聚焦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乡村工匠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激发乡村工匠内生动力,全力打造乡村工匠品牌。

依托广西防止返贫监测平台,创新开发乡村工匠后备人才库。将从事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雕刻彩绘、传统建筑、农产品传统加工等领域,且具备一定技能与经验,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人员纳入其中,实施动态管理,为乡村工匠的持续培育与壮大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保障。

毛南族竹编。

按照乡村工匠“一人一策”产业发展项目支持的要求,在桂林市雁山区打造全区首个乡村工匠产业园。其中,在乡村工匠名师王伯杨带动下,构建“小柚罐”全产业链,带动就业增收,月均产量达2万个,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

同时,广西推动工匠技艺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工匠特色村。如贵港市港南区山边村,引入“茶博士”黄敬新、醒狮领头人李平、“艾专家”冯德全等乡村工匠,依托产业发展,打造游客“体验+消费+传播”链条,年均吸引8万余亲子家庭,带动旅游增收640万元。

北海船佬木枕。

匠心促增收 成果惠民生

截至今年10月底,广西乡村工匠培育与发展成效显著,共培育认定各级乡村工匠2601名,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173家,创办经营主体815个。

这些乡村工匠及相关载体辐射带动55.71万农民通过就业、发展产业、创业实现增收,其中脱贫人口17.66万人。传统技艺不仅在展会舞台上绽放光彩,更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力量,让匠心真正转化为惠及民生的丰硕成果。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双梅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段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