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种种原因,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生下来就比正常孩子多一个甚至多几个“心眼”。医学上称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有“心眼”不是件好事,得堵上,否则会伤心。以往,堵心眼是个大工程,得开胸。如今,得益于新技术,患者身体几乎不留疤痕,就能补好“心眼”。
23岁的龙女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房之间有一个缺口,在医学上称为房间隔缺损。别小看这种以毫米计算的小洞,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龙女士从小体弱,免疫力差,稍一运动就气短,都归咎于那个小小的“心眼”,因此必须通过手术进行修补。
之所以迟迟没有下定决定接受手术,是因为传统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需要劈开胸骨,也就是俗话说的开胸手术。术后,前胸会留下一个十多厘米长的永久性疤痕,对爱美的年轻女性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
从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龙女士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以现在的技术,身体上几乎不留疤痕,就能把心里的缺损给堵上。这项技术叫做经颈静脉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
该院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主任李香伟介绍,经颈静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全新手术方式。手术中,只需要在病人颈部的静脉上穿刺一个绿豆大的小孔,在心脏超声的引导下,利用一根鞘管,把一个封堵器输送到“心眼”处。
这个封堵器类似于一把关闭的伞,到达指定地点后把它撑开,就实现了封堵的作用。最短只需10分钟就能完成手术,颈部穿刺留下的小孔也会很快愈合。因此,可以说是在体表几乎找不到伤口的情况下完成了身体内部的手术,很像侦探小说里的“密室事件”。
李香伟告诉记者,除了无创,新技术更大的优势在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要给心脏动大手术,必须让心脏停止跳动,否则医生难以进行操作。可是心脏的功能是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动力,一旦停跳,几分钟就可能致命。于是,心脏手术中需要使用体外循环,就是用一个人工心肺机来暂时代替心脏的功能。然而,体外循环的过程对身体是有打击的,少数病人会因此出现心、肾、肝功能衰竭,以及脑卒中等并发症。
作为广西重点建设学科——广西微创手术中心的重要组成科室,该院心血管外科·胸部外科从2016年起开展该项技术,目前已为十多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这样的手术。统计数据显示,在先天性心脏病中,70%~80%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简单的情况。今后,将有更多先心病患者成为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
来源 | 南国早报记者 张若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