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城市宜居环境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宣传引导全民参与,大胆探索智能化、数据化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实现新突破。
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间。随着南宁迈进“垃圾分类”时代,目前,我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要在150个试点小区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市所有住宅小区进行强制分类。
“分类”成为小区新时尚
垃圾分类已成为小区里的新时尚。
“以前家里没有进行垃圾分类,都是装成一袋直接扔进垃圾箱内,现在我都是分好类后再投放。”家住福建园小区的张女士每天出门上班时,都会拎几袋分类好的垃圾,投到小区的“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矿泉水瓶、废纸箱送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还能领现金。”张女士说,跟以前的垃圾分类相比,“小黄狗”既好玩又能直接产生收益,这样的垃圾分类方式她很喜欢。
“小黄狗”由6只不同颜色的垃圾回收箱组成,可回收金属、塑料、纺织物、纸类、玻璃及有害垃圾。“金属0.6元/公斤、塑料0.7元/公斤、饮料瓶0.04元/个……”中间的一块电子屏幕显示着每种回收物的价格,玻璃和有害垃圾为公益回收品类,无偿回收。在福建园小区,随时都能看到小区居民拎着“大包小包”,在“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前熟练地刷卡,然后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而在汇东星城小区,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宣传展板,还有约50个垃圾投放点,红、绿、蓝、灰4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非常醒目。该小区还为居民发放了用于分类的家用垃圾桶,居民也可以每月到物业处领取3种不同颜色的垃圾分类塑料袋。这些措施都促使居民更自觉地践行垃圾分类,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95%。
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福建园小区、汇东星城小区的具体行动,是南宁市“‘邕’有垃圾分类,‘城’就美丽南宁”的缩影。
全市每天产生约5400吨垃圾,每年产生约197万吨垃圾,垃圾分类工作迫在眉睫。面对源源不断的垃圾,该如何突围呢?实行垃圾分类,从源头减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南宁市着力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法规规章,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全面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编制《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专项规划》,用于全面指导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推动示范片区建设,严格按照四分类的标准在片区内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目前已在1583个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同时打造1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扩大至150个。
中端分类收运系统不成熟,导致部分垃圾混装混运;末端处置能力不足,一些垃圾分类后没有出路……这是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过程中的痛点。面对痛点,南宁正逐一击破——强化分类收运,加快配备生活垃圾专业运输车辆;强化终端处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厂、江南循环产业园等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在分类模式方面,南宁市按照“终端建设+分步宣传+投收运处过渡”的大分流、小分类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即对园林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进行大分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截至目前,南宁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初步形成。
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垃圾分类就是好,地球干净我们保。蓝色、红色垃圾桶,一个一个要投好……”这是南宁经开区八桂绿城小学的学生创作的垃圾分类顺口溜。
据校长李敬阳介绍,学校定期开展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专题活动,教育孩子把垃圾分类的理念带回家里,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垃圾分类的理念真正渗透到各个家庭。
如今,在八桂绿城小学,垃圾分类的意识体现在各个角落里:校门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垃圾分类标语;校园内,学生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制作的艺术作品整齐排列;教室里,摆放着“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垃圾桶。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南宁市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居民、物业管理人员参与宣传和督导工作,掀起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热潮。
垃圾分类,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行动者。我市46个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累计23618名党员干部已带头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号召群众争当垃圾分类宣讲志愿者达14975人次;组织我市建成区街道、社区入户宣传39205次,开展各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2067次。
“未来,南宁市将继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进垃圾分类收集设备,完成终端处置系统,通过一系列举措增强市民的绿色环保意识,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治理的新时尚。”南宁市分类办的有关负责人说。
编辑 | 刘冬妮 实习生 陈楚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