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峨嵋村地处偏远山区,2018年3月,全村有贫困户81户,贫困人口432人,贫困发生率17.19%。时隔两年,峨嵋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干群亲如一家。在脱贫路上,峨嵋村村民共同参与,共同致富。
▲本文图片视频均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吕海锋/摄
改善基础设施 乡村风貌焕新颜
刘雨壹,今年46岁,是博白县文化馆的副馆长。
2018年3月,刘雨壹被组织抽调到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担任第一书记。他说:“也许是脑瓜子还算聪明,我早早就绝顶了。村民都习惯称我为‘光头’书记。”
曾有同事告诉他,峨嵋村属于贫困村里的“矮个”,不仅经济基础差,环境也比较艰苦。沿大路一直走,走到水泥路断了的地方,那就是到了峨嵋村的地界。
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刘雨壹到了一看,还是吓了一跳,原本4.5米宽的水泥车道,刚到了峨嵋村地界,瞬间就变成了2.5米宽的泥土路,一路上堆积着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泥石,路面尘土飞扬、坑坑洼洼,路边都是芒草,足足两米高。
当时,村委办公室只有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8名村干部挤在里面办公。到了晚上,没有地方住,刘雨壹就睡在村委,把8张凳子摆成一排当床。其间,他还去过卫生室的病床上睡。后来因为山里蚊子太多,只好睡在车上。
▲村委新办公楼。
2019年5月,村委新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到480多平方米,细分有12个功能室,以及干净整洁的宿舍。除此之外,村里道路硬化达到5.8公里,建设屯级运动场所3个,还扩建了3座桥梁,并在河流岸边加装护栏500多米,消除了村民出行、学生上学的安全隐患。
改变工作作风 干群关系一条心
初到峨嵋村时,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经常早上11时多才到村委办公,“家里干一半,村委干一半”的情况比较突出。村民认为峨嵋村之所以落后,村委负有一定责任。因此,村民普遍对村干部不信任,有抵触心理。两因素叠加,导致峨嵋村人心不齐。
为改变这种局面,刘雨壹利用多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优势和经验,在峨嵋村开展扶贫先扶志的文化宣传。首先要把人心给凝聚起来,他想到了在村口建立了一座门楼,并在上面题字,上联“峨山聚秀生紫气”,下联“嵋水长流育群英”,横批“峨嵋”。
▲峨嵋村村口的门楼。
在建设这座门楼的时候,没让村民出一分钱。很多村民主动前来帮忙,出工出力。如今,这座门楼已成为峨嵋村的地标。刘雨壹说:“起初,有人说这是个形象工程。不过,峨嵋村的村民可不这么想,他们说,有了这座门楼就有了归属感,在外漂泊的游子就有了乡愁,在家生活的村民就有了根,峨眉村更像一个大家庭。”
人心聚拢之后,接下来要让村民改变对村委的看法。刚驻村那会儿,刘雨壹在走访时了解到村民李邦周家庭十分困难,其右腿残疾,无法劳作,膝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患有精神病,家里靠妻子务农,艰难维持。
刘雨壹安排村委将李邦周的情况报了上去,县里扶贫办同志过来打分,结果其家庭得了35分,是全村最低的。被认定为贫困户后,李邦周一家享受到了国家的好政策,生活得以逐渐改善。
事情传开后,村民对村干部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都愿意来村委走动。得到村民的认可,村干部内心也收获满足感。如今,村干部的工作态度有了质的飞跃,村主任常常早上6时多就来到办公楼,中午也不睡觉,忙到晚上7时多是常有的事。
壮大集体经济 一个都不能掉队
峨嵋村地处偏远,山多地少,2018年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2.4万多元。村里基本是老人孩子,山林长期闲置荒废,土地流转不畅。要想摆脱穷根,就得兴产业、强造血。
▲村民在服务大厅办事。
2018年6月,峨嵋村开始推行土地流转,宣传“农民变股东、家家有分红”的观念,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参与产业发展,共享致富成果。短短两个月时间,村民们都同意将土地入股到村民合作社,峨嵋村最终完成了土地流转2800多亩。
与此同时,峨嵋村通过多方寻求发展支持,争取到中央扶贫专项资金370万元,用于发展峨嵋村村集体经济。之后,在原有的杨梅、橘红等经济林产业基础上,峨嵋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两个投资500万元的生物有机肥厂和投资3000万元的油茶项目。
2019年,峨眉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这其中少不了村干部的付出,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峨嵋村一站式服务大厅。有了群众基础,村委之后工作的开展就顺畅了许多。目前,峨嵋村实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合作种植油茶1000余亩,种植番石榴100余亩,香蜜顺梨200余亩,青柚100余亩,银妃李50余亩,四川脆李50余亩,预计2020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
一个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美丽峨嵋,已初现在眼前。
编辑丨马海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