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地少、山高、坡陡、缺水,曾是“靠天吃饭”的深度贫困村。2016年,村里陆续建起4个集中牛舍,全村528户农户有380户从事育肥牛养殖,有的农户还养羊、养鸡、养猪。2018年,该村成为南宁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村之一,被评为隆安县“集体经济示范村”。
“有困难找书记”
大路边贴第一书记海报,印有照片、名字和手机号
銮正村地处大石山中,几乎没有什么土壤,村民用石头把泥土围起来,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种玉米、木薯、红薯等抗旱植物维持生活。2015年的统计显示,全村共有528户2087人,贫困率达61.19%。
▲大路边和村民家门口都贴有书记的“海报”。本文图片均为田轶供图
2016年2月,田轶被组织选派到銮正村担任第一书记。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开始走访群众、摸查贫困户情况。为了赢得村民的信任,他在大路边和村民家门口都贴了一张海报,上面有他的照片、名字和电话号码,并印上“有困难找书记”6个大字。
起初,村民不以为然,还拿“有困难找书记”这句话来调侃,后来看到他千方百计找爱心人士资助贫困户的孩子上学、帮助贫困户建新房、给贫困户买来猪崽饲养增收……他的手机渐渐成了“求助热线”,村民有困难、有问题都会打电话找他。
做好牛的文章
建集中式牛舍,成立育肥牛合作社,吸纳村民养牛
被村民当成自己人后,田轶开始谋划村里的扶贫产业。他意识到,大石山区不宜种植,适宜发展畜牧业。这里有大片的山地,靠山吃山,山上有丰富的草料,草料可以养牛、养羊,林下也可以养鸡。
▲很多村民通过养牛脱贫致富。
2016年10月,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一个占地2500平方米、共70间可养育肥牛300头的集中式牛舍建成了,育肥牛专业合作社很快也成立了,很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开始养牛增收。随后,銮正村渐渐形成以育肥牛、养猪、养鸡为主,种植中药材、大豆、木薯等为辅的特色扶贫产业。2018年,銮正村被自治区评为隆安县“集体经济示范村”。
2019年,銮正村木薯产量1500吨,产值90万元以上;全村集中养殖育肥牛230头,另外380户散养育肥牛850头,其中贫困户养殖453头,仅育肥牛一项每年收益就在170万元以上;肉猪养殖基地一期项目2019年10月已出栏肉猪1150头,二期已在今年4月6日投入使用,如今,一、二期同时养猪2400头,计划7月初出栏一批,下半年再出栏一批;通过场地出租、机器设备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24.75万元。
“12345”发展目标
率先摘掉“贫困帽”,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驻村期间,田轶为銮正村制定了“12345”发展目标,“1”是一个品牌,做大做强育肥牛产业;“2”是两条腿走路,坚持种养结合,引进企业建设年出栏2400头肉猪的养殖基地,流转302亩土地搞中草药和高能大豆的种植;“3”是培养3个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4”是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后盾单位、社会爱心人士、村干村民的支持,助力脱贫攻坚;“5”是全村5个自然屯实现产业全覆盖,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有的村民还通过养猪增收。
截至2018年底,銮正村贫困人口降低到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64%,成为南宁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深度贫困村之一。2019年,贫困发生率降为0.7%。目前,全村还有6户15人未脱贫,这些未脱贫户主要通过低保救助、医疗报销、两残补助、安排公益岗位、帮助解决日常生活用品等方式确保达到“两不愁三保障”。
除了村民渐渐脱贫致富,銮正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越来越宽了,小汽车越来越多了,群众的物质生活也更加丰富了,再也不担心上不起学了,家里有病人也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了,村里的党员带头成立了“銮正村感恩文艺队”,现在只要不下雨,全村有四个屯的妇女每天晚上自发组织起来跳广场舞,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存在感不断增强。
编辑|马海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