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阮萃
通讯员:李冠宏
在中医针灸的“武林”里,有个技法有它的独到之处:它不用在手脚上“扎功夫”,而是在肚皮上“做文章”,这就是腹针疗法。5月16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一探究竟。
当天上午8时30分,记者在该医院东葛院区针灸科看到,诊室内早已排起了长队。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刘署鹏手里握着几支刚沾好酒精的棉签,正准备给患者施针。
只见刘署鹏在患者陈女士的肚脐上定好4个穴位,然后快速地将针刺入穴位中。据他介绍,这几个穴位组合起来,起到引气归元的作用。适用于长期感觉疲倦的人。陈女士表示:“我是敏感体质,扎腹针很适合我,一点也不痛。”
刘署鹏正在运用腹针疗法给病人治疗。
对于腹针针灸,刘署鹏表示,它从传统针灸里“取其精华”,独创一套“神龟图”理论。这只“神龟”身上的每个部位,对应着全身各处。哪里不舒服,在“神龟图”上一找,就像查地图一样精准定位“病灶”。
刘署鹏表示,腹部针灸对操作的要求,精细得堪比微雕大师。取穴时,医生得化身“人体测量师”,精确到寸——脐中到剑突8寸,脐下到耻骨联合5寸,再仔细等分,初次就诊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医生还得拿着尺子在患者肚子上定制穴位模板,“只有精准,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刘署鹏说道。
腹针疗法。
和传统针灸灵活性相比,腹针疗法是一种规范化操作。人体的每个症状在治疗上有一个基础的针灸处方,再多的病症,也是在基础的针灸方上做加减针法,堪称针灸界的“说明书式疗法”。
刘署鹏坦言,腹针疗法不是包治百病的“神针”,但它在脏腑疾病治疗以及人体正气不足引起的疾病治疗上是一个很好的技法。
刘署鹏介绍,南宁进入5月以来,天气湿热得像蒸笼,不少人脾虚得走路都没劲,白天犯困晚上失眠。腹针疗法一出手,就像给身体按下“重启键”,专治各种“虚”。
同时,对于不适合扎体针的患者来说,腹针疗法也是很好的方式。一名80多岁的老人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到翻身都困难,面对脆弱的身躯,西医直摇头。而老人只坚持用腹针疗法治疗一个月,就能溜达了。而对于害怕扎针的孩子,用腹针也能很好地帮助他们恢复健康。7岁小朋友吹风扇吹面瘫,见针就哭,3次腹针治疗后,嘴巴就能动了。腹针疗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不同需求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中医针灸领域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吴思思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