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蓝克义
随着8月31日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期限的临近,三类主要人身险产品将迎来非对称调整,普通型和万能型预定利率直降50基点,而分红险仅降25基点。分红险因兼具“人身保障+保证利益+浮动收益”的特性,正在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分红险适合长期持有以发挥复利效应,消费者应避免单纯追求高分红而忽视保障本质与资金流动性需求,投保时优先选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和条款清晰的产品。
分红险越来越香了?
“现在许多产品利率降了,买分红险又能得到保障又能得到保险公司分红,感觉很划算。”在南宁一家企业上班的任先生表示。
8月底,寿险产品将再次下调预定利率。分红险因兼具“人身保障+保证利益+浮动收益”的特性,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部分消费者见到‘分红’两个字,可能会以为分红险是一款单纯的理财产品,实际上分红险本质上是一份人寿保险,提供基本的保障(比如身故/全残赔付),同时带一个‘保底收益’。”太平人寿南宁中支业务经理黄宇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首先最基础的是保障,相当于先给家庭上一把安全锁,其次才是分红,如果保险公司赚钱了,会分给保单持有人一点红利,类似股东分红,但金额不保证。
据介绍,分红险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注意:一是并非稳赚——分红可高可低,甚至可能为0(但保底部分不会少);二是更适合长期持有——如果短期内退保可能亏本,因为分红需要时间累积。
此外,在利率长期下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纷纷发力分红险。如太平人寿推出“财富弘赢年金保险(分红型)”,被保险人年满28天至70周岁都可以投保,缴费灵活,支持3年、5年、10年分期缴费,也可趸交或月交,适合不同预算人群,减轻缴费压力。新华保险则在“新华红运季”活动中主推三款分红险:盛世荣耀智赢版终身寿险(分红型)、盛世安盈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和新华尊悦终身年金保险(分红型)。
分红险的红利从何而来?
一般购买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时,客户拿到的收益(现金价值)是白纸黑字写入保险合同。分红险则不然,因为其分红是无法确定的。为什么分红、怎么分红、分红从哪里来、分红为什么不能确定?这是许多消费者在意的问题。
“简单来说,保险公司精打细算+投资赚钱,有剩余就给你发‘红包’。”黄宇胜说。
具体来看,保险公司赚钱主要靠“三差”,赚多了就分给保单持有人一些。一是死差益:预计100个人会理赔,结果只有90个理赔,省下的钱算盈利;二是利差益:保险公司拿保费去投资,赚得比预期多;三是费差益:运营成本省下来了(比如广告费砍了、办公室租金降了)。
另外,红利分配的比例也有明确规定。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每年分配给分红险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低于当年可分配盈余的70%。
从优势和劣势分析来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分红险的优势在于“保证+浮动”的收益结构,既能提供保底收益,又有机会分享保险公司的投资成果。在低利率环境下,这种产品设计既能降低险企利差损,又能满足居民“稳健+进取”的双重需求。分红险的劣势也很明显:收益存在不确定性。部分销售人员为促成交易,可能会夸大分红实现率,甚至将高档分红险产品演示利率解释为确定性收益,误导客户。
到底该如何选?
面对众多的分红险产品,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选择?红利实现率被普遍视为一个关键衡量指标。
业内人士表示,红利实现率是个相对值,简单可以理解为实际分红水平与演示分红水平的比值。例如,投保时演示未来某年度红利1000元,而实际只分配了900元,则该年度分红实现率为90%;若实际也是1000元,则实现率100%。
8月初,多家险企披露分红险最新的保单年度红利实现率情况。综合来看,红利实现率呈同比上升趋势,不少产品红利实现率突破100%,而在去年同期公布的数据中,红利实现率超过100%的产品寥寥无几。
那么,具体该如何选呢?多名业内人士支招:
先保障,再分红。“别光盯着分红,先确保保额够用,比如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等基础保障都没配齐,就先买了分红险,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业内人士说,分红险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看历史红利实现率。销售说的“未来分红”都是预测,演示利率也只是假设,实际收益和经济环境、保险公司投资能力挂钩,而且需要长期复利才能显现效果。重点要看过去的实际分红情况,每个保险公司官网都可以查到。
长期持有才划算。买分红险就要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因为前几年退保可能亏本(现金价值低)。“分红像滚雪球,时间越长,收益越明显。”
选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和条款清晰的产品。偿付能力高、投资能力强、经营稳健的公司,分红更可能兑现。产品方面则优先选择分红方式(现金红利或保额红利)说明清晰、分红规则公开透明的产品。
南国早报《金融消费对话间》栏目,是广西百姓口碑榜——金融服务口碑榜的常设栏目,致力于搭建市民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桥梁。在这里,市民网友既可以倾诉金融消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南国早报将协助发声以推动问题解决;也可以提出投资理财领域的专业疑惑,本报将代为咨询权威专家,为消费者提供专业解答。
▲扫码进入“金融消费对话间”栏目专题,留言或提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徐丽青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赵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