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海未忘
【编者按】
80年风云流转,硝烟散尽,美国飞虎队与八桂大地的烽火情缘,却在时光里愈发醇厚。
今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重返猫儿山二战时期美军援华B-24轰炸机残骸发现地,走访当年亲历者;翻开泛黄的新闻报道,重访当年记录历史的记者前辈,为大家呈现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一句无需翻译的问候,一次跨越国籍的握手,一份穿越时空的缅怀。
从笔端的纪实到脚下的重访,讲述者换了一代又一代,而这份深植八桂沃土的跨国情谊,始终在传承中滚烫如初。
广西日报推出特别报道《80年,山记得》专版, 带您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广西日报9月7日跨连版报道《80年,山记得》。
80年,山记得
站在猫儿山脚下,58岁的蒋军指着远方一座山坳,眼中仍透着1996年那个秋日发现飞机残骸时的震惊。“阳光刺眼得很,那个银亮的碎片在树缝里闪。”这闪亮的物件,是1944年坠毁的二战时期美军援华B-24轰炸机残骸。80年前,10名美国青年驾机冲向长空后失联;50多年后,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杨雀村两位农民蒋军、潘奇斌的意外发现 ,让这段沉睡的跨国情谊重见天日。
1944年在猫儿山坠毁的二战时期美军援华B-24轰炸机残骸,现存于灵渠博物院。 兴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文艺 摄
8月16日,原兴安博物馆副馆长岳启海为记者指出二战美军飞机坠机处。兴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文艺 摄
8月16日清晨,山中雾气还未完全散尽,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年的细节,记者循着约定的时间来到猫儿山山脚下,见到了原兴安县博物馆副馆长岳启海。“专家鉴定这是二战美军飞机时,我后背一下就热了。”岳启海仍记得当时的激动,“悬崖上的残骸终于要开口讲述历史了。”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全文
↓↓↓
一个花瓶辗转万里的迁徙
柳州市军事博物园的飞虎队常设展览的展厅里,有一件玲珑精致的铜合金花瓶 。它身形小巧 ,仅有14厘米高 ,瓶身之上 ,高浮雕的双龙抢珠纹饰堪称点睛之笔。这个花瓶是美国飞虎队队员的后人杰妮·克里普纳,于2024年9月捐赠给柳州市军事博物园的。
飞虎队队员后人杰妮捐赠的花瓶。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唐绍怡 摄
杰妮的伯父霍华德·克里普纳,是1942年来到中国的第一批美军飞虎队队员。“伯父当年经常写信回家,讲过中国人民冒死在敌占区救助飞虎队队员的故事。”杰妮一直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感情,2024年9月,她跨越大洋,辗转一万多公里来到柳州,带来了一个见证中美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精美花瓶,“这个花瓶,是中国人民送给飞虎队队员的一件纪念品,是当时最珍贵的礼物。”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全文
↓↓↓
历经23个春秋的夙愿,今朝得偿
经批准,飞虎队常设展览开幕式于9月7日在柳州市军事博物园举办。“柳州谋划推进好多年的事情,终于要实现了!”得知此消息,曾任柳州日报记者的孙红心潮澎湃。
8月26日下午,记者在南宁见到了孙红,简单寒暄之后,他从办公室书柜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的采访本。那采访本封面已破损,泛黄的纸页因岁月沉淀散发着独特气息。
23年前孙红赴美寻访飞虎队老兵及亲属使用的名片和采访本。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廖志荣 摄
2002年8月19日,应美国老兵协会、中缅印战线(CBI)老兵协会和飞虎队协会的邀请,孙红与时任美国俄勒冈州高校联合体驻京代表的二战老兵之子卢百可、原柳州电视台记者黄希翎组成“共享光荣”采访组,一同赴美国寻访飞虎队老兵及亲属。“提起中国人在困境中凝聚起的磅礴力量、骨子里的勤劳善良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那些美国老兵无一不感到赞叹!”孙红告诉记者,在美寻访期间,每一次与飞虎队老兵交流,都让他深受感触,不仅因为他们的故事,更因为那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全文
↓↓↓
这不仅是缅怀
8月19日,受台风影响,南宁风雨交加。年近八旬的廖惠雄依旧遵循着做记者时的守时观念,冒着风雨,一早准时到广西日报社广西云指挥中心接受采访。
翻开已经泛黄的1997年1月25日《广西日报》,廖惠雄难掩内心激动,颤抖的手指着三版头条稿件《青山忠骨异国魂——二战期间美军飞机遗骸发现、搜寻、保护纪实》,向记者讲述起当时的采访情况。
广西日报退休记者廖惠雄接受记者采访时,翻阅当年的报道。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廖志荣 摄
“从记录者到见证者,无数画面里,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飞虎队后人在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指挥所缅怀的那个瞬间——他们在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徘徊,俯身轻触土地,一切尽在不言中。”廖惠雄回忆着当时的情景,百感交集。泥土的温度、斑驳的岩壁、指挥所里残存的历史气息,成了跨越时空的纽带。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全文
↓↓↓
跨越28年的新闻接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接到要去采访二战时期美军援华B-24轰炸机在猫儿山坠毁这段历史的任务,我们深知这是一场跨越28年的新闻接力。
8月16日,岳启海带领记者前往坠机点附近山崖。兴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文艺 摄
穿梭于猫儿山山林间,相机里映出的不仅是山影,更叠印着当年前辈记者们的身影,他们曾在无路的山林里蹚行,抓着崖壁植物靠近飞机遗骸,采访条件的艰苦远超想象。“崖边连落脚的地方都少,只能抓着崖壁植物靠近飞机遗骸。”亲历过美军失事飞机搜寻的岳启海指着黑冲峰山崖回忆时,我们正操控无人机避开云雾,陡峭的山崖轮廓逐渐显现,峰峦连绵,林海翻涌,猫儿山的全貌渐渐铺展在镜头里。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全文
↓↓↓
编辑 邱晨
责编 梁冰欣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