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用一粒种子 点亮公益之路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

作为广西上林人,陆茴香有多重身份:她是埋身于农田的农民,只为将一粒粒稻香十足的大米送到大家的饭桌;她是广西那山茴香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拥有数百名员工,在运筹帷幄间让更多人看见上林……但在众多身份中,她还有一个低调的身份,那就是一名公益人。数十年以来,陆茴香始终践行公益理念,用来自乡野田间的一粒种子,点亮公益之路。

▲受益于陆茴香的帮助,不少农户决定留在家乡务农。受访者供图

资助困难大学生

一声感谢足矣

回忆自己刚做公益时候的感觉,陆茴香用“感动和开心”来形容。2018年,陆茴香的公司经营得很稳定,于是,她便开始琢磨如何回馈社会。当时临近高考,陆茴香看见莘莘学子们投入到备考当中,非常发奋努力,心有感触的她,随即主动向上林县教育局提出要捐赠7500斤大米,给高考学子们补充营养。“我们的回香大米都是有机的,富含营养成分,高考学子们可以放心吃。”

临近高考录取阶段,陆茴香从上林县政府了解到,上林县某个村有两名大学生已经被大学录取,但因家境贫困,难以承担每年8000元的学费,有可能面临辍学的风险。当时陆茴香没有丝毫犹豫,决定资助这两名学生大学四年的学费。

4年后,两名大学生顺利毕业,他们在奔赴工作岗位之前回到了广西,并找到陆茴香的公司,想要当面感谢她。只可惜当时陆茴香正在出差,错过了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这是我做公益的理念,但是当听见他们电话里的一声谢谢时,我内心很感动,这就足够了。”这段经历,更坚定了陆茴香努力做公益回馈社会的决心。

一粒种子的约定

点亮心头的暖

在创业之前,陆茴香是上林县覃黄小学的教师。当时在乡下教书,她身兼数职,既是学生们的良师又是益友。记得有个夜晚,批改学生的作业,陆茴香看着孩子们写的关于愿望主题的作文,双手微微发抖。一名留守儿童在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如果考试能拿满分,妈妈是不是就会回来?这句话在陆茴香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烙印,在做老师期间,她见到过太多孩子渴望父母留在身边的情况,却无能为力。

▲面对贫困农户,陆茴香决定每公斤稻米加价0.6元收购。 受访者供图

成为企业负责人后,陆茴香致力于推广陆回香大米。在收购大米时,陆茴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困难农户每公斤稻米加价0.6元。这个看似微小的数字,却在当地掀起蝴蝶效应。曾经有位困难农户算过账:种普通稻一年能挣约8000元,外出打工挣3万元左右。但种陆茴香的大米,加上补贴能挣2.5万元左右,关键还能天天见着娃。这种“溢价收购”模式让不少困难农户选择主动留守,孩子们也不用再在深夜里,躲在棉被里默默流泪思念父母。而陆茴香当年当老师的担忧和遗憾,也因为这一粒小小的大米种子所散发出的大大能量,全部消散。

坚持践行公益

只因不忘初心

近年来,陆茴香因为转型农业并投入8000多万元研发优质稻米而备受关注。在这关注的背后,是她对农民的拳拳关怀和爱心相助。在走访农户过程中,陆茴香发现不少困难农户有想种植陆回香大米的念头,但是苦于没有钱购买种子。顶着家人的不理解和反对,陆茴香果断拍板:“种子免费给!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

“她送的不只是种子,是尊严。”曾经有困难农户这样评价陆茴香。靠着优质的种子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困难农户家的大米迎来了丰收,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到了次年,农户们有钱购买种子了,但考虑到农户的家庭条件,陆茴香主动提出赊种子和肥料。农户可以先将种子、肥料拿回去,等到丰收,公司收购大米的时候,再抵扣费用。

靠着这种接地气又贴心的“赊账种田”方式,陆茴香获得了越来越多农户的信任,对于农户而言,陆茴香不仅是乡村农业的代言人,更是寒风中的温暖,点亮了他们的道路,也温暖了一路的旅途。

现如今,陆茴香仍旧坚持践行她的公益之路,对于她而言,践行公益不仅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场关于爱和守护的长期坚守。未来,陆茴香想继续身体力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温度扎根乡土,让困难人士感受来自稻穗田间的力量和守望相助。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