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晓梅/文 尹世斌/图
11月9日,广西医科大学本部人头攒动,由自治区教育厅、人社厅、卫健委、国资委联合主办的广西2026届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南宁专场)在此举行。全国16个省(区、市)的480家用人单位参会,涵盖医药生产研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为1.8万名参会毕业生提供约1.6万个就业岗位。双选会上,在部分医院招聘岗位缩减、学历门槛提高、区域生源偏好等多重因素下,不少毕业生面临“选择难”。
招聘市场“冷热不均”
“去年我们招聘80个护理岗位,今年只招36个,缩减了一半多。”双选会现场,贺州市人民医院医务部叶部长直言不讳。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岗位“缩水”现象并非个例。多家医院负责人表示,受医保DRG付费改革、医院运营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今年招聘计划普遍收紧。
过去,区内大医院在招聘时,基本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如今市级医院也普遍要求硕士学历,让本科生求职压力陡增。崇左市人民医院今年提供了99个岗位,主要以硕士及以上学历为主。该院人事科宾女士坦言:“去年我们还招本科及以上学历,今年学历门槛提高。原本担心招不到人,没想到投简历的高学历人才比预期要多,就连此前担心的眼科等专业,也有好几名研究生投简历。”宾女士表示,医院更倾向于招聘能快速独立上手的人才,临床实践能力和规培经历成为核心考量因素。

双选会现场人头攒动。
招聘市场的“冷热不均”同样明显。多家医院反馈,急诊、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等岗位“招工难”,神经外科等岗位工作强度大、加班频繁,且对专业技术要求高,鲜有人问津。那坡县人民医院黄院长坦言,当天虽成功签约3人,但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岗位仍虚位以待。
毕业生多渠道“突围”
“我已经投了2份简历,一会儿计划再投几家。”广西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张同学正坐在一旁休息。这已经是她参加的第三场双选会,她和同学前一天晚上就从柳州赶到南宁,只为了能早点入场投递简历。

应聘者在排队等待。
采访中,许多本科生表示,市级医院普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他们只能将目光转向县级医院。但县级医院也有自己的考量——“更倾向于本地生源”。
“县级医院希望招聘本地生源,主要是担心外地人才留不住。”一名县级医院招聘负责人解释,“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如果刚培养好就走了,医院又得重新招聘。”

不少应聘者在一处招聘信息前驻足。
这一要求让许多外地生源的学生陷入两难。康复专业的蒙同学是河池人,她发现:“就连河池下面的其他县,也都要求本地生源。而我们本地的县医院今年又不招康复专业的。”
面对严峻形势,不少学生开始拓宽求职思路。一些康复专业的学生考虑转向康养企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则开始关注基层医疗机构。
就业服务升级直击求职困惑
为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双选会现场设立了“党员一站式服务大本营”,包括政策咨询、AI求职赋能、AI简历优化、AI简历打印、失物招领、化妆服务等,更新增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互动区,由自治区就业指导专家团队现场提供生涯咨询、简历问诊、岗位解读等服务。

一处职业规划指导处人气颇旺。
“学生对投递大量简历后收不到反馈,感到迷茫焦虑。”南宁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指导首席规划导师覃明勇在现场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时发现,不少求职学生存在单一就业思维,被动等待用人单位联系,不会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真实需求,也不知道如何通过简历、面试等精准呈现自身优势。他建议以“采访者”的心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具体岗位要求,再针对性调整简历和面试策略,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匹配。同时,他提醒毕业大学生求职思路要打开,不局限于双选会这单一场域,要采取多渠道、多场域去获取用人单位信息,根据市场情况提升能力或适当调整期望,灵活适配实现高质量就业。

双选会现场。
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双选会医护岗位数量有所减少,而养老、康养相关岗位显著增加。为了应对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该负责人建议毕业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主动关注新兴行业的机遇;此外可以拓宽就业视野,除传统岗位外,可积极考虑西部基层、军队文职、民营医院及优质企业等多元选择,提升就业成功率。同时毕业生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简历优化、模拟面试,主动咨询就业指导教师获取个性化建议,踊跃参加求职技能赛事,积累实战经验,全方位提升求职竞争力。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梁冰欣
审核 段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