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筒子楼”到“单元楼”再到“商品房”;从公共卫生间到独立卫生间;从公房到70年产权房。80年间,居民住房完成了华丽蜕变。
群居时代:上世纪50~60年代
说到广西住宅的变迁,88岁的磨女士很感叹:“农村的土房子,还有单位的宿舍、福利房、大房子,我都住过。”想起一生的住房经历,磨奶奶用了“苦、甜、咸”三个字来形容。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于1955年结婚,为了赚钱养家,他们一个选择留在南宁工作,一个则留在老家带孩子,经常两三个月才能见上一面。
丈夫和工友住在单位宿舍里,每间宿舍都住着很多人。而她带着孩子住在农村的土房子里,一边带孩子一边干活,日子过得非常艰苦。给磨女士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到暴雨天,屋里也跟着下起“小雨”。这样艰苦的生活持续了11年,终于等来了单位分配福利房的机会。1990年,他们一家人将户口迁至南宁,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这个小家庭的房产证,结束了分隔两地的生活。现在,儿孙都搬去高层的大房子住,她依旧不愿离开这栋老楼。问起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这里,磨女士说:“住了五十几年,早就习惯了。”
蜗居时代:上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起,政府大力投资兴建工业,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也不断加剧,为了满足居住需求,开始兴建集体宿舍。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惠英告诉记者,当时建得最多的就是筒子楼、大板房。1988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她的很多同学都住在“筒子楼”里。一条长廊贯穿东西侧,走廊两侧都是房间,卫生间和厨房多家共用。那时候人均住房面积仅有5平方米左右,住得很挤,私密性很差。但是街坊邻居特别团结,一到饭点,家家户户饭菜飘香,经常可以互通有无,氛围特别好。
▲上世纪70年代,江南造船厂的员工宿舍“筒子楼”关萍 摄
1980年, 我国开始实施住房商品化政策,很多人从这一年起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房产证。家住苏州路的胡女士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运德集团的员工,1988年,单位给他分配了一个43平方米的房子。整个小区最高只有6层,两房一厅的布局,有一个很小的厨房和卫生间。“80年代的老房子没有烟管,烟雾基本都是直接往外排,一到饭点,整个小区都充斥着饭菜的香味,那感觉,真的很怀念。”胡女士回忆。餐桌、洗衣机 、碗柜等,将5平方米的客厅挤得满满当当,步子稍微走大一点就碰到东西。最多的时候,一共有10口人蜗居在小房子里,一张1.8米的大床横躺着奶奶和4个儿孙,爷爷睡在沙发上,三个女儿住一个上下铺的床上,小儿子则睡在客厅搭建的简易隔层上。“虽然房子很小,但是比起租住在单位的房子里,一本产权所有证让一家人的心中充满安全感。”胡女士感慨到。
小居时代:上世纪90年代~00年代
1990~2000年,广西商业地产进入萌芽期,少量的开发商进驻南宁,但由于各种原因广西各地出现了很多烂尾楼,楼市处于低迷期。2000年后,广西的房地产迎来了黄金十年。2001~2010年,南宁市的住房均价从不到2000元/平方米涨到了6500元/平方米。2006年,建设部推出推出“国六条”政策,首次提出90/70的户型政策。70平方米~90平方米的两房至3房户型成为市场的主力。
住在柳沙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我们2003年买了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那时候才1688元/平方米,前几年儿子要结婚,我们把老房子卖了,用升值的钱在凤岭买了一套138平方米的大房子,算是赶上了时代红利。
优居时代:2010年至今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住宅产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迭代更新,做更人性化的升级,让我们的生活能更美好!
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绿建所所长杨帆告诉记者:我国的住宅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态上,从低层建筑演变成高层、超高层住宅建筑;面积上,从十几平方米住到上百平方米。都是为了适应生活方式多样性,从物质满足到精神追求,更注重绿色、健康、环保、文化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低容积率大洋房成了许多购房者宜居生活的首选。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 摄
“因为是自住的房子,所以在装修的时候用的都是环保材料”。2018年,杨女士一家人住进新买的房子里,这是一套158平方米4室两厅两卫坐北朝南的房子,玄关处为其家人预留出一个小书房,客厅连着20平方米的超大阳台,开放式厨房连接着餐厅,看起来非常宽阔。杨女士告诉记者:买房子既要要考虑居住的舒适度、地段、学区、商业等,还要考虑物业、小区配套等。
对于未来人居的设想,朱惠英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节能省地、绿色智能、低碳环保的建筑将成为趋势,未来人居或将颠覆传统,打造“垂直的空中园林”“立体式空中车位”,将人们的院子梦,搬入高层建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玉曼)
编辑 易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