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隐形天使护航,助力母婴平安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

当一名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常被这样安抚:只要闭上眼,睡一觉醒来,一切都好了。殊不知,这“睡一觉”的背后是麻醉医生的一路精心守护,为患者在险峻陡峭的悬崖默默筑起一道隐形护栏。作为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冯继峰便是这样一位低调的守护者。从业34年,她的目标很简单,尽全力让每一位患者活着,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更好。

▲冯继峰在手术中。受访者供图

普及分娩镇痛,上万名孕产妇受益

每一名女性在完成母亲身份的转换时,大多数要经历生产前和生产后的疼痛,这份疼痛甚至已经让大众产生刻板印象:“生孩子哪有不痛的?”从1991年成为一名麻醉医生时,冯继峰就意识到了这种现象的不合理,“每一个女性要做的事,首先就是学会更好地爱自己”。

2018年,国家开始正式推广分娩镇痛,冯继峰当时作为麻醉科主任,带领团队在医院内推广该项技术,当年医院的分娩镇痛率便已经达到40%以上,走在区内前列,这得益于医院对分娩镇痛的提前开展和推广。

其实,从2008年开始,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陆续推广镇痛分娩。冯继峰回忆,最开始时,只有两三名产妇愿意尝试分娩镇痛,当时全靠手动推药,她一天要在3楼产房和4楼办公室间来回跑,耐心成了最考验人的事。

新技术的推广伴随着疑虑。产科医生担心会带来生产风险,新生儿科医生顾虑会给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冯继峰在产房蹲点了一个月,其间,她观察到,部分产妇实施镇痛后出现宫缩乏力,经排查发现是药物的剂量和配方需要调整优化;调整后,问题迎刃而解。还有的产妇生产后,觉得脚麻,认为是麻醉的问题。为找出原因,冯继峰又继续蹲点,结果发现与产妇分娩时长时间屈髋压迫神经所致。她积极沟通,指导产妇调整体位,加强产时体位管理。“镇痛不是打完针就完事,而是要尽量让产妇全程舒适、安全。”

在冯继峰和团队的努力下,加上产科、儿科等科室的全力配合、支持以及科普,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分娩镇痛的重要性。2024年,冯继峰带领团队组织开展分娩镇痛10704例,镇痛率达87.2%。她参编的《分娩镇痛专家共识》《分娩镇痛技术及管理规范》,有效促进广西分娩镇痛的规范化开展,让无痛分娩惠及万千女性。

守护“心”生命,为最小心脏护航

有些宝宝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些先心患儿如果不及早开展救治,很可能会危及生命。作为医院“救心防残”走基层服务团队的重要成员,冯继峰带领团队,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救治中与外科团队密切配合,开展多方位救治行动。

有一次,冯继峰需要为一名体重只有680克的先心患儿进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实施麻醉。透过保温箱,孩子看起来软软糯糯的,手臂只有成年人的拇指大小,血管细如发丝。由于宝宝还患有其他疾病,有些血管已经损伤变形,想要找到一条完整的血管,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精准到毫厘的“快稳准”技术。在给宝宝进行操作时,冯继峰屏气凝神,仿佛连呼吸都暂停,直至关键步骤完成才敢松一口气,“宝宝完整的血管不多,我必须一次性成功,让宝宝少受点罪”。

近5年来,冯继峰共参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救治821例,每当她把宝宝抱在怀里,那份心疼就会促使她在手术中更为专注,确保每一项呼吸循环参数在安全阈值内,助力外科医生顺利进行手术,让一颗颗小心脏重获健康活力。

危急抢救显身手,筑起生命防线

2023年8月的一个周末,在家休息的冯继峰被一通电话紧急召回医院:一名产妇突发羊水栓塞,命悬一线!冯继峰赶到医院时,已经有5名医生轮番上阵给产妇进行无间断接力心肺复苏,但要救命,必须立刻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和生命监护通道。

进行胸外按压时,产妇的血液往上涌,在颈部静脉形成了一个血包,冯继峰需要在医生按压的短暂间隙,将导管精准置入产妇体内,难度系数极大。“当时心跳得很快,但我知道不能慌。”那次置管,她以远超平日的速度完成,最终,经过27小时惊心动魄的抢救,产妇奇迹生还。后来产妇出院后还抱着孩子回来向冯继峰道谢。冯继峰心里很有成就感:“能让病人康复并回归社会,这就是医生最想看到的结局。”

除了羊水栓塞,冯继峰还先后参与到产后大出血、子痫等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在这些过程中,她意识到解决产妇术中大出血的危害性,带领团队开展腹主动脉临时性阻断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应用,为高危产妇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

是技术也是艺术,让患者活得更好

“现在医疗技术进步很快,相比以前先进很多。”冯继峰说。以颈内静脉置管为例,现在的医生可以依靠超声引导,但以前只能依靠经验和技巧,“我说要在颈动脉内侧旁开0.5厘米进针,很多学生都一知半解,但我手把手教,他们很快就能上手”。担任麻醉科主任后,她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并鼓励团队成员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对许多患者而言,麻醉医生是“隐形的守护者”。手术成功时,少有人关注到麻醉医生的默默付出,但冯继峰说:“看到病人康复出院,就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成就感。”这种默默付出的背后,是她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麻醉不仅是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安全与舒适间精准拿捏,为患者寻求最佳平衡。

今年是冯继峰成为麻醉医生的第34年。34年前,在医疗技术和手段尚不发达的年代,冯继峰唯一的信念是“尽力守护每个患者,去保证他们的安全”。但随着麻醉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临床上,麻醉医生能做的事情更多,能触及的方向更远,于是她也将“守住安全底线”延展为“持续优化就医体验”,努力让患者不仅活着,而且活得有质量、更健康。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