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谭奕
从手握粉笔、耕耘讲台15年的陆老师,到脚沾泥土、投身田地的“陆农人”,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变。驱使她做出这一切的,并非宏大的商业愿景,而是一句朴素的初心:“我只是想为上林做点儿事。”这简单话语的背后,是一段怎样的坚守与挑战?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记者对话陆茴香。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摄
最难过的坎
一场与时间和自然规律博弈
Q:这11年里,您投入了8000多万元,为了这“一粒米”,您觉得最难的坎儿是什么?
A:最难的并非体力消耗,甚至不是资金压力,而是一场与时间和自然规律的漫长博弈。
建厂之后,我们发现从农户手中收上来的米品种杂乱、口感不一。我意识到必须统一品种,培育出最适合上林水土的优质稻米。2014年,我结识了一位育种专家,开始与他一起搜集上林乃至整个广西的远古稻种和野生稻资源,立志培育出真正的好品种。
专家一开始就给我打了“预防针”:培育一个成熟的水稻新品种,通常需要5到8年。我当时并未完全相信,而现实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我和团队开始了海南、广西两地奔波的日子,投入大量时间与资金。前四五年,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不尽如人意。说实话,我也无数次想过放弃,压力巨大,尤其是在看不到明确结果的时候。
突破瓶颈
关键灵感来自一次意外
Q:是什么样的转折,让您最终突破瓶颈?
A:其实是一次很偶然的团建。到了第五年(2019年),团队士气低落,我也很焦虑,于是便带大家去大明山的上水源散心。走山路时,专家不小心滑进了潭水中。正是那潭水的凉意,激发了他的关键灵感:“我们一直忽略了低温水对稻谷生长的影响!”这一发现,终于破解了多年的困境。
回来后,团队迅速调整方向,从收集的13700多份亲本中,筛选出最能适应上林水土的品种进行培育。2019年下半年,我们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种大米,并为其取名“茴香优3号”,寓意“乡愁之香,福报之米”。那一刻,之前所有的煎熬都值得了。我更加坚信,这一粒米,能承载上林的好山好水,一直传承下去。
展望未来
留下能“造血”的绿色产业
Q:回顾这段历程,您“为上林做点事”的初心,如今是否更加清晰?放眼未来,您最想给上林“留下”什么?
A:我想留下的,不只是一个米厂或一个品牌,而是一个能够自己“造血”的绿色产业,一份让乡亲们安居乐业的希望。
之前做房地产积累的资金,让我有能力扛过育种研发的艰难阶段。而“茴香优3号”的成功,让我有机会实现更深层的愿望。我们推行了一种模式:免费向农户提供优质稻种和我们自主研发的益生菌有机肥,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稻谷。这样做目的很明确:第一,用益生菌种植能改良土壤,增强水稻抗病力,几乎不需打农药,保证大米的品质与安全;第二,农民收入提高了,就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孩子也不再是留守儿童。通过一个产业从根本上缓解问题,这才是真正的“造血”,而不只是“输血”。
Q:您希望您的故事,能给当代年轻人带来什么启发?
A:我希望他们能看到,家乡的泥土里,也能长出“金子”。我们上林有好水、好土、好农产品,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新时代的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科技、情怀与商业智慧的融合。就像我们培育稻种,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敢于突破传统——这和年轻人追求的“破圈”,本质是相通的。我期待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基层,用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我们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如今,陆茴香培育的“茴香优3号”已成为上林大米的代表品种。每一粒米,都带着上林山水的温度,连接着她的讲台与田野,连接着过去的艰辛与未来的希望。她曾面对亲人的不解与创业的难关,但那份“为上林做点事”的朴素初心,如同她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稻种,历经风雨,终得芬芳。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