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阮萃/文 苏华/图
在上林县,从县城通往三联村云陆庄陆回香稻鱼种养综合示范基地的途中,有一条笔直的山路——远远望去,仿佛一座山被从中断开。基地工人说:“这是陆总回村后,专门为方便村民出行,雇钩机开凿出的直达镇上的便捷路。”
▲开山通路(红圈处),村民进城更方便。
凿山开路
打破出行“枷锁”
2019年这条路打通前,云陆庄村民去县城得绕着山路多走10余公里,骑电动车近1小时才能抵达。直到陆茴香带着一腔热忱回乡,这座阻碍村民多年的山,才被一凿一凿打通,变成了通往好日子的坦途。
2014年,陆茴香从房地产行业转型,回到云陆庄当起“新农人”,流转172亩土地种植稻谷;到2019年,她成功培育出“茴香优3号”稻种。满心期待让家乡好米走出大山的她,却发现交通不便不仅困住了稻米的销路,更困住了村民的日常。“不能让路成了发展的阻碍!”她当即决定:自掏腰包,请钩机进山劈路。
山谷里的机器轰鸣声持续了一个月,一条平整的山路终于从村口直通县城。原本1小时的路程,如今5分钟就能抵达。山路通了,村民的出行路从此没了“绕弯子”的烦恼。
引进公交
暖了留守老人心
路通了,陆茴香却没停下脚步。对年轻人来说,这条路足够便捷,但对常年居住在村里的老人而言,缺了便捷交通工具,出门仍是一大难题。
于是,她一次次往返于村委会与交通部门之间,反复沟通协调。在她的坚持下,802路公交车终于开进了村庄。从此,老人赶集再也不用愁没车坐,孩子上学能安稳坐在温暖的车厢里。村民们笑着唤她:“幺妹(村里人对陆茴香的亲切称呼),你可真是给村里办了件大好事!”
▲802路公交车开进了村庄里。
保证品质
“较真”煮出好米饭
在为村民谋福利的同时,陆茴香对自己的大米事业更是透着股“较真”劲儿。她深知,要让山里的米真正走出大山,品质是关键。为了找到煮出最香米饭的方法,她一头扎进实验室,每天围着大米和水反复试验:水量多了饭软,少了饭硬,她就用毫升杯精确计量每一份水的量,用秤称准每斤米的重量,把每次试验结果都详细记录下来。
几十组数据、上百次试验后,她终于找到最佳配比:496毫升上水源山泉水搭配1斤大米。用这个比例煮出的米饭,颗粒分明、软糯香甜,连不爱吃饭的孩子都能多添一碗。
▲一瓶496毫升的陆回香上水源饮用水配比1斤陆回香大米,能烹煮出可口的米饭。
产业联动
让深山好物走出去
这碗“精准”的米饭,成了陆茴香带动家乡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她发现家乡的山泉水水质优良,与自家大米堪称“绝配”。为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她积极整合地方资源,推动建设了一座现代化水厂,还特地生产容量为496毫升的瓶装水。
这款水取自大明山上水源的山泉,通过六七公里长的管道直抵水厂,不仅钠、镁、钙等溶解性固体含量低,属于极软水质,还富含溶解氧,且接近小分子团结构……除了496毫升瓶装水,她还推出18升的桶装水,用来满足泡茶人群。
2021年,水厂正式投产。如今,山里的米、山里的水,顺着陆茴香当年劈开的山路走出大山,成了远近闻名的“黄金搭档”。村里的稻米销路越来越广,村民收入翻了一番,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乡,跟着陆茴香一起干事业。
从劈开山路到引来清泉,从琢磨一碗米饭到带动一方产业,陆茴香做的每一件事都透着股“实”劲儿——实到能让村民少走一段路、少挑一桶水,实到能让一碗米饭香飘山外。在乡村振兴的画卷里,她用一腔热忱和十足干劲,写下了最动人的一笔。深山里的好日子,也像她煮的米饭一样,软糯香甜,满是希望。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